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文探究
古代劳动诗词一瞥
发布时间:2019-08-16 09:39:36

王丰

伟人毛泽东说过“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贺新郎·读史》)。人的指爪、牙齿、体力以及奔跑、攀爬的能力等都不及许多动物。人类,经过一代又一代艰苦的劳动,在劳动中制造出了劳动工具,终使人类得以成为食物链的终端控制者。劳动,是人类自古至今的主题,劳动中产生了文学和艺术。文学的第一形式——诗歌,记录下劳动的许多场景,在中国诗词的海洋里,一瞥劳动之诗词,看看我国古代劳动的一些片段及场景,应该可以起一个洗心洗肺的作用。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全词八个字,便概括出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反映了获得更多猎物的渴望。

《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关于人们劳动和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翻译一下就是:砍伐檀树一声声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啊,可不要吃白饭啊!

《伐檀》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不稼不穑和坐享其成的行径。

还有《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一首首劳动诗在厚重的历史中,体现了远古人类的辛劳、快乐和渴盼。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佳句,说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早出晚归的劳动场面。

我记忆最深的是,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读初中的时候,课本里有这首诗。当年读厌了那么多程式化,千篇一律的文章,突然有一首这么好的诗,实在叫我耳目一新。当年教语文的徐进达老师,学识有功底,教学有特长,而且他的普通话也比较标准,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徐老师上这首诗的课,声情并茂,把一位烧炭老人劳动的艰辛、受官府压榨的过程演绎得如在眼前。徐进达老师已作古,但他的教育,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还留在我心里。

唐代诗人李坤的《悯农》,更是家喻户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具体生动,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一粒米、一口饭,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的,要爱惜粮食,千万别浪费粮食。家乡形容粮食来之不易有一句话叫:“一粒粮食一滴汗。”言简意丰,话短理长也!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辈们,吃饭时有一粒米饭掉到桌子上或地上,都会捡起来吃了;喝米粥、苞芦糊,碗里最后那么一丁点,会用舌头舔一舔,舔干净。那只饭碗如水洗一般,干净,锃亮,放出一阵阵光辉。

一首首劳动古诗词,淋着千年的风雨,承载着岁月的霜雪,浸透着劳动者的血汗,一路走到现在,愿劳动之诗词长走长新。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于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