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文探究
溯源 淳安作为郡(州)治究竟多长时间
发布时间:2020-03-30 08:50:48

方明华

1990年版和2014年版《淳安县志》均记载,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贺齐筑新都郡治起,至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睦州州治迁建德,淳安作为郡(州)治所在地有四百八十九年。然而,查阅有关地方志史料,史实似乎并非如此。

先让我们来看看武周神功元年前睦州的建置沿革。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贺齐平定山越后,分歙东叶乡置始新县(即后之淳安县),分歙南武强乡置新定县(即后之遂安县)。同时,析丹阳郡置新都郡。新都郡郡治先设在始新县县治新定里,第二年贺城建成后,迁入贺城。新都郡辖始新、新定、黎阳、休阳、歙、黟六县。

三国时期,郡县建置不变,郡治仍设在贺城。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新都郡改为新安郡。黎阳并入休阳,郡辖始新、新定、休阳、歙、黟五县。新定县改名为遂安县。郡治仍在贺城。

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寿昌县自吴郡改隶新安郡,郡辖六县。郡治仍在贺城。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郡置州,废新安郡,将其所属黟、歙、休阳归属歙州;改始新县为新安县,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属婺州。建德县并入金华县,改为吴宁县,属婺州。

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置睦州,州治在贺城。辖新安、遂安(是年,遂安县复设)、桐庐三县。须说明的是,此时的新安县地域包括寿昌县,建德县地域仍属婺州。桐庐县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复置,地域包括分水县地界。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睦州为遂安郡,郡治在贺城,辖县不变。新安县改名为雉山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遂安郡为睦州,州治仍在贺城,辖雉山、遂安二县。须说明的是,此时的雉山县地域包括寿昌县地界。同年,又于桐庐另置严州。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复建德县,属严州。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严州及分水县,桐庐复归睦州。又撤建德县,地域并入桐庐、雉山两县。改睦州为东睦州,八年复改为睦州,辖雉山、遂安、桐庐三县。州治仍在贺城。也就是说到武德八年,睦州实际上辖相当于现在的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境域。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又复置建德县,属睦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复改雉山县为新安县。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又复置寿昌县,属睦州;同年废,又撤归新安县。武周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复置分水县,更县名为武盛,属睦州。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复寿昌县,属睦州。至此,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分水、建德、寿昌六县,州治在贺城。

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睦州州治从新安贺城迁至建德梅城。

这是依据清光绪严州府志及建德、淳安、桐庐等相关县志记载综合而成,1990年版和2014年版的《淳安县志》记载也是大同小异。从上述记载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间的郡(州)治所在地不甚明了。那么,当时的郡(州)治究竟在哪里,是在淳安贺城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搞清楚婺州的来龙去脉。

明成化《金华府志》由明代“三元宰相”、淳安人商辂作序。在序中,商辂对金华府的建置沿革作了简要的回顾:“惟金华,在禹贡为扬州之域,在秦为会稽郡地。至三国吴(宝鼎元年,即公元266年),始分会稽置东阳郡。(南朝)梁武(即梁武帝)改金华郡。自是或称金华,或称东阳,或称婺州,名以时易,地无异同。”元时为婺州路,明、清时为金华府。因此,无论是婺州,还是东阳郡、金华郡(路、府),历史上均是指今金华一带,地域大致包括今金华、衢州两市及所辖县市。

南北朝时,战乱频仍,区域变动尤如人之更衣,地域分布往往成犬牙交错之势。入隋后天下初定,大多沿袭旧制,有的行政区划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就拿隋开皇年间建德与寿昌的隶属来说,寿昌划入新安县(淳安县),而建德划入吴宁县(金华县),虽同属婺州,但总觉别扭,然而史实确是如此。直至唐时,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行政区划才渐趋合理。

关于隋开皇年间设置婺州的时间,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据《光绪金华县志》卷一“地理·沿革表”载:“《太平寰宇记》‘开皇十三年,又于此郡旧处置婺州’……按《隋书》及《元和郡县志》并称‘(隋)平陈置’,与此首尾相差五年,似《寰宇记》较密,今从之。”显然,《光绪金华县志》倾向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婺州,但清《光绪严州府志》,包括1990年版和2014年版《淳安县志》均采用隋开皇九年置婺州一说。因本文重点在于讨论隋代婺州的州治所在地,故不再深入,姑且也采用隋开皇九年说。

关于隋代婺州州治所在地,笔者查阅了金华府志及金华县志等许多地方志,但结果令人失望——也许是笔者的查阅方法、方向有问题,或是本来的记载就少。后经高人指点,查阅了《浙江通志》,才查到了明确记载。清乾隆《浙江通志》卷四“建置一”载:“金华县……隋开皇中改为吴宁县,又改东阳,寻改金华县,为婺州治。(隋)大业时,为东阳郡治。”查大业为隋炀帝年号,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婺州又更名为东阳郡。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四册“疆域考”也载:“金华县……隋初改名吴宁,开皇十二年又改为东阳,十八年改曰金华,为婺州治,寻又为东阳郡治,以后因之。”历史上,金华县一直为婺州或东阳郡所辖,曾名长山、吴宁、东阳、金山,此处的“东阳”,实为金华县,即为今之金华市婺城区。由此可以证明,隋代婺州的州治所在地肯定不在淳安,而在金华,州(郡)城即婺城。

郡(州)治设在何处,笔者认为主要看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郡(州)城历史上是否曾做过郡(州)治所在地?因为若要新建一个郡(州)城,势必会耗费巨资,因此历史上曾做过郡(州)治的地方必然是首选;第二,选定的郡(州)治所在地应是所在郡(州)的区域中心。

若仅看第一个因素,淳安(贺城)和金华(婺城)均符合条件。淳安贺城自东汉建安十四年贺齐修筑,至隋开皇九年止,一直是郡治所在地。而金华婺城作为郡治所在地,尽管金华相关府县志说“郡城之轫始,靡得而详”,但时间也是很早的,至少在隋以前即为郡治所在地。清乾隆《浙江通志》载,“(金华县)晋为东阳郡治;南北朝,宋齐梁并东阳郡治,陈金华郡治”。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也载,“(金华县)三国,吴为东阳郡治,以后因之。梁为金华郡治”。明成化《金华府志》卷一“建置沿革”则载,“金华县……(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会稽郡置东阳郡,而长山县(即金华县)为附郭之县”。此后一直延续至清,金华县均为郡(州、路、府)治的所在地。

若看第二个因素,淳安(贺城)就不太合适了。如上文所述,隋时婺州(东阳郡)大致辖今淳安、建德寿昌,金、衢两市及所属县市地域,从地形上来分析,淳安已不可能是该地域的区域(地理)中心,而只能是金华。由此可推断出,即使没有清及民国《浙江通志》的确切记载,淳安也不可能是隋时婺州(东阳郡)的郡(州)治所在地,贺城也不可能是隋时的婺州(东阳郡)郡(州)城。

简单梳理一下上文。南(北)朝陈时为金华郡,郡治设在金华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金华郡改名为婺州,州治设在金华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婺州更名为东阳郡,郡治仍设在金华县。

那么,1990年版和2014年版《淳安县志》为什么会说从东汉建安十四年至武周神功元年,淳安作为郡(州)治所在地有四百八十九年呢?经查,竟也有出处。《光绪严州府志》卷五“营建·城池”载,“淳安县城池,旧志城南枕新安江,北连冈阜。《舆地志》云贺齐筑。迄唐神功阅四百八十九年,常为郡治,其子城周二里二百二十五步,今县乃其旧址也。”但是,此处“常为郡治”之“常”,不是指全部,而是“常常”或“大多时候”之意。是否对记载理解有误,还是其它原因,目前无从得知。

若上述考证无误,那么剔除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间的十三年,淳安作为郡(州)治所在地(贺城为郡州城)的时间,应为四百七十六年。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马峰明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