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文探究
话说梓桐源
发布时间:2021-01-04 08:41:09

詹黎平

梓桐镇上,有座梓桐桥,最能体现梓桐地标性景观。该桥建于上世纪1964年,为三孔石拱建构,长42.1米、宽6.1米、高6.3米,横跨在清碧的梓桐溪上。桥头有棵老香樟树,树龄约有500多年,冠盖如云。每到梓桐镇,都会见到石桥、古树与小溪交相辉映,意味深长。有时在桥上,有时在桥下,将近花甲之龄的梓桐桥静静地横跨梓桐溪。

梓桐三桐

在梓桐的外面,我们称梓桐就是梓桐,那是个大概念。问一胡姓人氏,你是哪里人?答曰:梓桐。哦,好地方。简单明了,一问即知。

但如果是在梓桐的里面,梓桐当地人就不是这么说了,多少要区分出一个里中外来,即里桐、中桐和外桐。我开始总是弄不清楚,什么里中外桐啊,不都是梓桐吗?这里面颇有讲究。里桐就是里桐,外桐就是外桐,中桐也就是中桐。据资料考证,上世纪的1956年4月,新安江水电站尚未建成,梓桐源域内设有中桐乡、里桐乡、外桐乡3个乡人民委员会。其中中桐乡由原并峰、常宁二乡合并建立,下辖黄村、安山、李家、叶家、舒村、小富石、并峰、钱家、斗贩、岩石下、慈溪、杏坡、富坡、常宁、大路源等村。里桐乡由结蒙、唐家二乡合并建立,下辖结蒙、大坞底、桐坑源、后洲、桐坑口、板壁殿、小岭脚、铁匠门里、墩头坎、下姚家、汪家、桐坑坞等村。外桐乡由童家、练溪二乡合并建立,下辖息航、邵家、上埠、石板桥、世合头、湖田、汪畈、石山脚、刘家、水碓埠、朱家、余家、浯溪、陆家坑等村。

此建制一直延续到1958年10月,新安江水库开始蓄水,淳安、遂安两县合并为淳安县,同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组建为31个人民公社,梓桐源内的里桐、中桐、外桐3个乡与鸠坑、南赋2个乡合建为东风人民公社,直到1959年3月才改称梓桐人民公社。1961年8月分设为里桐、中桐、外桐和鸠坑、南赋5个公社。1965年4月外桐和中桐公社合并为中桐公社。1984年4月,全县政社分设后,中桐公社分为中桐、外桐2乡。直至1992年5月,区乡镇撤扩并,中桐、里桐、外桐3乡合并为梓桐镇,自此梓桐始以完整单独的地名沿用,不再变了。

如此捋捋,清楚了吧?一个梓桐分出了三桐。

再来考证下梓桐源的芳名。按照县委党校黄瑞祥先生在其方志专著《古今梓桐源》对梓桐源的概述考证,“梓”和“桐”,分别为两种乔木名,“梓”即梓树,“桐”即桐树。再看《辞海》注“梓,植物名,紫葳科,落叶乔木。分布于我国东北南部及长江流域。生长较快,木材轻软,耐朽,供建筑及制家具、乐器用。嫩叶可食,皮供药用,中医学上称‘梓白皮’”;“桐,木名,如梧桐;泡桐;油桐”。或许是历史上的梓桐源到处长着梓树与桐树,方才得名“梓桐源”?但如今的梓桐源,这两种植物似乎并不常见,更不是梓桐镇的标志性植物。我想这也只能算是一种猜测吧。有关梓桐源的来历,确实已很难捋清楚。好在,我们记住了梓桐有三桐:里桐,中桐,外桐。而梓桐桥正好是座三孔石拱桥,当初建造时,是否就有对应于里、中、外桐的含义呢?这个就更说不清楚了。

梓桐三源

从地名的意义上搜寻,梓桐源除了有三桐外,还有“三源”,即南村源、赋置源、鸠坑源。当然三源的说法就远不如三桐响亮,认可度也不及三桐。原因在于“源”在整个淳安太普遍,一个乡镇有个三源四源一点也不稀奇。不像三桐,里桐、中桐、外桐这么有辨识度。更为关键的是,梓桐本身就是一条大源,隶属于大源的分支小源,当然就没什么名气了。

还是很有必要对梓桐源的地理方位细说一下吧,否则,各位看官仍会对我这里说的梓桐地名云里雾里,一头雾水。

我们的梓桐源,位于淳安县的西部。东濒千岛湖,南接界首乡、姜家镇,北邻鸠坑乡,西与姜家镇的郭村(原也是个乡)、安徽黄山市歙县璜田乡接壤。典型的山坞角落,源多、源深就很好理解了。它的中心点位于杜井村,即今梓桐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27公里。整条源的地域面积约为156平方公里,属于狭长型地势,其中东西最大距离28.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3.5公里,共辖19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

梓桐源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境内山峦起伏,群峰竞秀,山区特点明显,白际山余脉横贯全境,屏列梓桐溪两岸。境内高山有洋尖、竹尖(又名竹山尖)、鱼口尖、青山、鸟鸣坑、尹山等。洋尖位于梓桐源北部,为梓桐源与南村源的分水岭,海拔935米,属于境内最高峰。登山巅,就可眼观“三桐”(里桐、中桐、外桐),背倚“三源”(南村源、赋置源、鸠坑源),站在最高峰就能找到“三源”的根脉。“三源”之说,自此方见端倪。

而“源”作为淳安特有的一个地理名词,有着难以让外人通晓的特质,特别是北方人很不理解屡屡出现在淳安人日常口语中的“源”指的是什么。我们得费劲向其描述,“源”的含义。在此不妨也补补课,《辞海》注:“‘源’本作‘原’,水流所从出”。而在一本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图说字源》里也指出:“原”的本义指水源,与《辞海》所指“源”的本义即指水,“原”为“源”的本字。从“原”过渡到“源”是因为引申义众多,为了字义的分化专指,后人在“原”旁加水来表示水源之“源”。泉水涌流而出,便有了源泉之义,众多泉水汇聚成河流之源,乃是一幅非常贴近大自然的风景画。因此,梓桐“源”亦即梓桐“溪”,由梓桐溪水流出的一条源,养活了溪两岸数万百姓,人类生息源源不断,田园和村庄,鸡鸣和犬吠,小院与大树,菜地与稻田,一幅人间幻美图。

隐藏在梓桐大源里的三条小源仿佛喂养梓桐源的源泉,汩汩不断地丰沛滋润着梓桐大源,让梓桐溪水终年丰茂不断,而这也正是梓桐三源存在的意义所在。

梓桐三宝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如果硬凑,我想梓桐也能凑出个三宝,比如农家酱、蕃薯粉、玉米粿什么的。当然,这只是我的想当然认为。后来我多方了解求证梓桐三宝的权威说法,据说下面这个比较靠谱:玉米粿、农家酱、石斑鱼干。但我还是认为把蕃薯粉排除在梓桐三宝之外也不甚合理,而梓桐除了这些,还有像包括梓桐豆腐干、梓桐蕃薯干什么的,其实都蛮不错。或者还可以弄出个梓桐新三宝出来。苦于对梓桐的了解确实有限,我只能在这里为梓桐生硬地凑个三字经出来。但是真真正正,地地道道,梓桐玉米粿那确实是有口皆碑、当之无愧、认可度最高的一宝。

记得第一次到梓桐,在梓桐桥头一家小店,最后店家端上来的玉米粿的确让人惊艳。色泽金黄,冒着热气的玉米粿,又薄又均匀,清一色碗口般大小,看了就勾人食欲。再配上早就上桌的腐乳(俗称霉豆腐)、农家辣椒酱,夹上腌菜炒肉,那滋味真的是“除了皇帝就是我”了!美不胜收!这不容易,把个普普通通的玉米硬是做出名气,梓桐老百姓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说明梓桐的先人和今人心灵手巧,祖上的非遗手艺未失传。记得那天,不知不觉,也不知老板娘上了几次玉米粿,总之,我约摸吃了十个粿,方才捂着饱肚打住。那次,让我对梓桐玉米粿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玉米,作为淳安农村哪里没有?到处都做玉米粿,梓桐有梓桐的做法,汾口有汾口的做法,临岐有临岐的做法,威坪也有威坪的做法。我母亲包的玉米菜粿就很好吃,两边油煎得金黄喷香,临岐用手糊的玉米粿也别有风味,深得玉米的精髓。但再怎么好吃,都没做出什么名气来,仅仅是停留在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层面上,和梓桐玉米粿的名气没得比。

据黄瑞祥老师描述,“传统的梓桐苞芦粿,热烘烘、香喷喷、甜丝丝、软绵绵”,配上梓桐源的辣酱腐乳,十步之内,管让你馋涎欲滴。淳安到处都做苞芦粿,为何就梓桐的粿出了名呢?这里面确有天时、地利和人为因素在里面,是梓桐源地域文化的综合表象。黄瑞祥老师在他的《梓桐苞芦粿》文中写道:“梓桐源内,山青青,水粼粼,冬是冬,夏是夏,山清水秀,气候分明,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玉米(苞芦)的种植。早在民国时期,梓桐源的田苞芦就种出了名。东源港九都瑶山的农民就曾经去梓桐源取过经。在梓桐源,传统的苞芦种子‘立秋’之前必须播下,‘霜降’前后收获,在田间的时间大约一百天左右,因此俗称‘百日黄’。‘百日黄’棒子不大,籽实饱满,金黄油亮。虽然时间长、产量低,但质量纯正,营养价值好,磨成粉又细又嫩,做成粿自然香软可口了。还有一种紫色的玉米,俗称‘乌苞芦’,磨出的粉特别细嫩,做成的粿也特别香软。这是梓桐源苞芦粿好吃的主要原因”。

而更厉害的是,梓桐人胡建奎还把玉米粿做成了产业,通过网络远销全国各地,一年产值好几百万,既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创收难题,实实在在地为乡民增收,同时也把梓桐源这么好的食品一宝分享给各地的吃货,功莫大焉!胡建奎早年习文,写过小说,我和他一起参加过县文联组织的小说改稿会,那时大家都是青涩的文学青年。想不到若干年后,建奎就华丽转身为当地一名响当当的儒商了。先是搞纺织,之后又从一只玉米粿中发现了商机,渐渐转产专事玉米粿产品的开发与经营,为梓桐源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艰苦卓著的努力。

论及梓桐三宝,如今真成气候的尚只有玉米粿,农家酱在淳安这个到处都飘荡着酱香味的地方,其优势就不突出了。至于石斑鱼干,有小溪的地方大体都有石斑鱼,都是差不多的溪水,养着同一品类的石斑鱼,也显不出独特的梓桐特色来。但随着钱进生态农业等一批新兴企业的生长,假以时日,我想象诸如蕃薯粉、粉丝这样的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更易为市场所识,就此闪光发亮。那时梓桐三宝或像它的玉米粿一样,真正流传出去。

梓桐三溪

说梓桐有三溪,这事的确存疑。据《淳安县地名志》概说,梓桐镇主要河流有梓桐溪(别名双桂溪)、黄家源两条,哪来的三溪?

为了写好百源经济之一的梓桐源,我认真走访了梓桐镇、村的相关人士,并埋头书卷仔细查阅了相关书籍,如此三番还真被我硬找出一个三溪来。这个三溪,并不是三条溪流,其实是三个村名,三个担负着发展百源经济任务的村子,分别是练溪、慈溪和西湖村。

先说西湖。搞错了吧?西湖村是湖,不是溪。莫慌,偌大的西湖行政村其中有个自然村就叫密溪坞村,有溪了吧?但这钻的是牛角尖,事实上密溪和溪其实并没多大关系。密溪坞原村址在石畈,据传,明代陈氏祖先学孟公,由原淳安老城西庙边迁居此地,因山边有一大岩石,前面是一田畈而取名。新安江水库形成后,原村被淹,部分村民外迁,留下村名民靠密溪坞建村,以山坞名定名,聚居在今青山北麓密溪坞口,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自然村。但是密溪坞实在是太小了,说不出什么更多的亮点。作为一个村子,它是被兼并到西湖村的一个小自然村而已,大的层面上已说不上话。因此与其说密溪坞,还不如说西湖,就是跟杭州的西湖一个字不差的西湖村,不知道此村与杭州西湖到底有什么瓜葛,是远房亲戚,还是另有隐衷?概不知晓。反正此村就叫西湖村,也说不上就一定是揩了杭州西湖的油。事实是,西湖村前的那一弯湖水,那个静美哦,实在是一点也不输于杭州西湖的。几乎,西湖村囊括了梓桐外围的零星小村子。一个西湖行政村,居然辖有8个自然村,分别为西湖、上坑坞、下坑坞、牛栏坞、方家、周家、丁家、密溪坞,共有9个村民小组283户,村域面积达19.1平方公里,聚落于状元半岛北。西湖村自然风光妩媚秀丽,面湖傍山,公路通畅,适宜开发民宿经济。果然,梧桐树就引来金凤凰,总会有有识之士来相中这块宝地的。据说一个融休闲度假、健身垂钓、农业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绿色园区——源稔农业观光园,即将落户西湖村,西湖村的发展前景更令人期待和展望了。

再说慈溪。慈溪和练溪毫无疑问是两个正经八百的大村子。慈溪名字跟宁波的慈溪市一模一样,但人家可是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梓桐的慈溪则仅仅是个小康小富的行政村。2007年,全县又一次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慈溪、钱家、斗畈3村合并建立新的慈溪行政村,村委会驻地慈溪自然村,聚落在乌鹰尖南麓。狭长的村形向阳一字儿铺开,远远望去感觉就像旺火了整条梓桐源。相传,此村过去有十八姓氏,古时曾有“千灶万丁”之说,人丁那个兴旺令人浮想联翩。村子里又以胡姓最多,甚至把村前的一条溪命名为“胡溪”,故慈溪村另有别名称“胡溪”。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已看不见这条胡溪了,慈溪的前方取而代之以千岛湖的碧波轻轻荡漾。那天天空晴朗,秋色宜人,村支书和村委主任两位陪着我好好逛了下慈溪村。走在慈溪村安静干净的乡道上,享受着浓烈的田园风光,内心不知不觉就升腾起归隐山间做陶渊明的想法,好生羡慕当地的农人。可是同时也感到有些空荡荡,村里人太少了!好多家院门都是“铁将军”把门。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田园却无人享受,徒有留守的老人迈着缓慢的步伐,在熟视无睹中耗费着风烛残年。往日农村的热闹景象正在逐步消失,代之以寂静安好,而乡情仍然温暖。村里兴办了老年食堂,集体为那些孤老解决吃饭难题,在农村也是可以安然过老的。突然有些羡慕起这块土地,真是块养人之地啊。

梓桐三览

关于梓桐,林林总总,与三有关的事物还有不少。总感觉三字里面有玄机。除了以上写的梓桐三桐、梓桐三宝、梓桐三源外,还有诸如梓桐三干:蕃薯干、豆腐干、石斑鱼干。名气不大,但是东西质量好,实惠。梓桐三桥:梓桐桥、茅庵桥、练溪桥。其中茅庵桥还是座始建于明朝的廊桥,成为梓桐卢家村的一地标式景观。又有梓桐三瀑:三门潭瀑布,位于里桐程家源与石门塘之间。瀑布有三折,冲刷成三个碧潭。梓桐带“三”字的村:三联、三峰村。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村,三联于1958年由汪家、姚家、官祠堂、公坎桥头等村合并,并以其中的三姓组合为名。比如黄村的别名也叫三峰村,这是梓桐源中一个较大的村子,曾有诗记:“黄村自古谓三峰,始祖开基读垓公。已历沧桑八百载,祠前黄犬最诚忠。村南溪曲潺潺水,廓北山青习习风。广有良田五千亩,千余黎众乐融融”等等,汇集成一条文风炽盛、翰墨留香、人杰地灵、群峰竞秀的梓桐大源。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