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书旗
时代的发展如大浪淘沙,各种新生事物一批批涌现,又被一批批淘汰,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种推陈出新的脚步愈发地加快了,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的同时,许多传统的事物也加快了消失的脚步,似乎在一夜之间,那些常在我们眼前晃荡的老物件,便忽然没了踪影,譬如说“菜碟竹管”。
在我的家乡汾口一带,把诸如腐乳、黄豆酱、腌辣椒、腌萝卜、腌生姜等类似的小菜统统都称之为菜碟,原因可能是这些小菜难得用碗或盘装,而大多是用小碟装着,故称之为菜碟,也未可知。在以前,普通人家的饮食是很简单的,早餐一般不会特地烧菜,要么是头天晚上剩下的,要么是一两个菜碟了事。即使是家里来了一两个需要招待的匠人,早餐和“点心”的菜肴也是以菜碟为主。由于腌制的食物不易变质,菜碟也往往随干粮一起外带,以前外出求学或外出“搞临时副业(打零工)”的人,都会带一个“菜碟竹管”,里面装的有全部是一个品种的菜碟,也有掺杂在一起的,譬如说底层是腐乳,中间是黄豆酱,而上面一层则是那种用辣椒粉腌得红红的萝卜条等。我在汾口中学读书的那会儿,寝室里的桌子上一溜儿摆的全是“菜碟竹管”,但里面的小菜就五花八门了,而最多的还是腐乳、酱和腌萝卜条,或是那看得见白花花盐粒的炒咸菜之类了。
“菜碟竹管”虽不是精细之物,但也有做得精致一点的,譬如说在筒身上雕刻一些简易的图案,如花鸟虫草之类的。还有更简单一点的,绕筒身和盖子上各刻上几道弧线,像打了一个个的箍。也有的会刻上“某某用”等字样,或用桐油刷过的,便油光发亮了,而更多的则裸露着白身子,并不加以雕饰。
说起这“菜碟竹管”,还引出了一段同学情深的小故事。这“菜碟竹管”制作看似简易,只不过是一小段毛竹筒而已,但事实却没这么简单,首先它的直径要够大,其次要够老的材质,小了容量不够,嫩了容易裂开。我有个住在街上的张同学就因找不到合适的毛竹筒而犯愁,住在大山深处的吴同学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送了一个已制作好的“菜碟竹管”给张同学。后来,张同学移民去了武义县,便失去了联系,一晃就是半个世纪。前几年,班里的同学又都联系上了,张同学说,那个跟随了他半个世纪的“菜碟竹管”仍完好无损,从照片上看,洗去了尘垢后的“菜碟竹管”仍油光发亮,大家都赞叹不已,由此也演绎出一段同学情深的佳话。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