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民间传说
“詹氏墨宝”故事多
发布时间:2021-06-17 08:42:07

鲍艺敏

走进淳安博物馆历史厅,在“宋史”一处展柜内,陈列着数帧“詹氏墨宝”。推介词是:“方塘依旧源头活,吏部家藏翰墨真”。

“方塘依旧源头活”是指墨宝延续了朱熹与詹仪之,关于“格物致知”理学命题的话头;“吏部家藏翰墨真”则是说詹仪之作为宋孝宗时吏部侍郎,家藏的墨宝皆为真迹无疑。詹氏墨宝流传过程,历经坎坷,多有故事。

詹仪之的父亲詹棫,兄弟五人,依序为詹林、詹至、詹厚、詹柽、詹棫都是进士出身,号称“五子登科”,且同朝为官。詹仪之兄弟六人,其中四人也是进士出身,孙辈中詹骙更是状元及第。可见詹氏一族累世科第,官声显赫。

“詹氏墨宝”包括宋孝宗敕詹棫及夫人书卷、敕詹傚之授文林郎牒卷、赐詹骙诗及詹骙谢表,以及元明清诸家七十余人题跋,朱熹、张栻等三家行书六札合卷。卷首有明翰林院陈登篆书题额“孝宗皇帝赐詹骙诗”,落款:“宣德戊申卯月辛酉,中书舍人石田陈登观而敬书”。

陈登(1362年——1428年),字思孝,福建长乐人。洪武中以儒士授江西罗田县丞。善文词,工篆籀,凡周、秦以来石刻残缺剥落无考者,审度甚精,皆能辨之。永乐中,荐入翰林,授中书舍人,朝廷大匾,多出其手。宣德间,卒于官。

时移世易,光阴荏苒。新安江水库形成后,詹氏后裔移民到了江西崇仁。詹氏家藏墨宝是一个藏不住的秘密。八十年代后期,文物贩子嗅到了商机,一路追踪到江西,找到詹氏后人,几个不肖子弟经不起诱惑,私下以八十万元价格,把祖上传承几代人数百年的墨宝卖给了文物贩子,这批墨宝很快流失海外。九十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院在一次拍卖会上,用高价拍得部分墨宝。单是朱熹的《春雨帖》就花费395万元。2002年故宫博物院又在嘉德拍卖会拍回一批詹氏墨宝,又花费一千余万元。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属于国家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的资深专家朱家溍先生,是朱熹第25代世孙,专门负责鉴定院藏古代书画碑帖,他在看到先祖真迹时,展卷再三,激动不已,提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先文公朱子手书《春雨帖》真迹,与张宣公(张栻)手书《新祺》《佳雪》《桑梓》三帖真迹,共裱一卷,为遂安詹氏所藏。自南宋以降,至今经数百年,洵可贵也。余得展卷伏读,深感庆幸。辛巳二月十五日,朱家溍敬书”。从朱家溍先生落款来看,时间是2001年的2月15日,朱先生时年88岁。

时光穿梭人心难测,墨宝传承故事多多。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故事里的事》那首歌,歌词简单而经典:“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拂去经年的积尘,还原历史的真相,讲述昨天的故事,倾听久远的回声。历史事件往往存在偶然性,而结局却是必然的真相。詹氏墨宝历经八百余年风雨沧桑,殊非易事。

历史如果没有新的史料、新的观点去佐证,它依然还是那段历史鲜有变化,变的是解读历史的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眼光去解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因此而变得妙趣横生。限于篇幅,我们今天先解读三则关于墨宝的小故事。

一.墨宝侥幸脱火神

邑人余国祯曾有《阅詹氏家藏文公真迹纪异》一文,记述了墨宝是如何与火神擦肩而过的:

……其(墨宝)屡经兵燹,岿然无恙。往不具论,即予所覩记二事足异焉。当崇祯季年,邑显宦第四郎者,气豪侠,假是卷阅之岁余,无归意。詹裔国鼎纠族辈所以求之者,百计罔効。至甲申五月,丐其狎客一言,忽掷还之。越日而宦室负刍之祸作,百堵奥藏悉烬焉。詹氏乃大惊异,自是缄益加毖。不意辛丑秋,有以卷闻郡侯者,檄县以征,雷霆之势,虩虩岌岌矣。国鼎负锧搏颡,哀吁当事以佚于兵火告,而其事遂徐徐寝。谓非两先生在天之灵所阴牖冥相,能然欤?

余国祯说,詹氏墨宝虽屡经战乱火患,却安然无事。以往的不去说它,我亲眼目睹的两件事就很是灵异。崇祯末年,县里有个显赫官员,人称“第四郎”的,也是豪侠之辈,向詹家借阅墨宝长达一年多,仍然没有归还的意思。詹氏后裔詹国鼎联合族中同辈,千方百计向这位官员讨要,依然无果。到了崇祯甲申(1644年)年五月,詹氏后裔再次上门乞求归还,得到了官员身边一位伴从亲随的劝言,遂将墨宝丟还给了他们。第二天,这位官员的秘室起了一场诡异大火,家中所有秘藏都化为灰烬。詹氏一族大为惊异,自此以后对墨宝愈加谨慎看护。没料想,到了清代辛丑(1661年)年秋月,詹氏墨宝又被郡侯看上了,竟动用官府檄文到县里征用,有如雷霆之势,(墨宝)再次岌岌可危。詹氏后裔国鼎诚惶诚恐,上衙门磕头请罪,悲叹地演说墨宝已在那场大火中佚失。这件事遂慢慢平息下去。试想,如果不是朱熹、张栻两位先生在天之灵暗中护佑,能躲过这一劫吗?

余国祯,字瑞人,别号劬庵,遂安人。明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官四川富顺县知县。归乡后著有《见闻记忆录》五卷。这篇记文收录在《见闻记忆录·卷一》中,内中所言是他亲眼目睹,当是可信的。

二.朱熹无奈叹苦经

朱熹《与詹体仁书》这封书信,因为首句有“春雨复寒”字句,按惯例名之为《春雨帖》。内容如下:

熹窃以春雨复寒,伏惟知府经略殿撰侍郎丈。阃制威严,神物擁护,台候动止万福。熹区区托庇,幸粗推遣。但祠禄已满,再请未报。前此延之诸人报云,势或可得,未知竟也何如?居闲本有食不足之患,而意外之费复尔百出,不可支吾。亲旧有躬耕淮南者,乡人多往从之。亦欲妄意为此,然尚未有买田雇夫之资,方此借贷。万一就绪,二三年间或可免此煎迫耳。衰病作辍亦复不常,此旬月间方粗无所恼,绝不敢用力观书。但时阅旧编,间有新益。如《大学》格物一条,比方通畅无疑,前此犹不免是强说。故虽屡改更,终不稳当。旦夕当别写求教,前本告商省阅,有纰漏处,痛加辨诘,复以示下为幸也。桂人蒋令过门相访,云尝上疏论广西盐法,见其副封,甚有本末。渠归必请见,因附以此。匆遽不暇详悉。未有侍教之日,临风惘然。切乞以时,为国自重,有以慰善类之望,千万至祷!

右谨具呈 

二月廿七日宣教郎直徽猷阁朱熹剳子。

朱熹给詹仪之写这封信的时间是淳熙十二年(1185年)二月廿七日。朱熹时年56岁,詹仪之63岁。

书信抬头称詹仪之为“知府经略殿撰侍郎”,此时詹仪之任职的全称应是“吏部侍郎、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所以朱熹省称为“知府经略殿撰侍郎”。

朱熹这里所说的“祠禄已满”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宋代特有的一种现象,谓之“祠禄官”。一般由年老的大臣充任,他们可以不理政事,而俸禄照常领取,以示优礼。这样的“祠禄官”需要有人荐举,也有一定的名额。詹仪之作为经略安抚使是有权举荐的,所以他举荐了朱熹,但不知何故,朱熹落选了,他的生活陷入拮据困顿,以至于出现“食不足之患”,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到了靠借贷度日的境况。尽管生活窘迫如此,朱熹治学未敢懈怠,他“时阅旧编,间有新益”,对原先写的文章再作修订,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

朱熹对自己《大学章句》中关于“格物”一条,感觉不太满意,虽然屡次修改,还是觉得不稳当。“前本告商省阅”,朱熹这里说的“前本”,是指《孟子集注》《中庸章句》的书稿,他送请詹仪之省阅提意见。詹仪之在桂林期间将此二本重加刊刻,朱熹希望他对书中纰漏之处,不留情面,痛加辨诘。以得到詹仪之的评点为荣幸。

接下来一段话,有必要费些口舌:“桂人蒋令过门相访,云尝上疏论广西盐法,见其副封,甚有本末。渠归必请见,因附以此。”桂人蒋令是指湖南攸县县令蒋君,乃桂林兴安蒋公济后人。蒋公济是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曾任邕管安抚使(南宁)。朱熹在《跋蒋邕州墓志铭》一文中云:“始予读张敬夫(张栻)遗文,见所记蒋邕州事,常恨不得蒋君为人之详。一日有新攸县蒋令者过门枉顾,出张安国所述先墓文,则邕州公也。……章卿称攸县尝论岭西盐法,因得扣焉,又喜邕州家法之未泯也。嗟叹不已。辄记其后云。淳熙乙巳(1185年)二月庚辰,新安朱熹。”朱熹此跋也是写于淳熙十二年二月,与詹仪之的信是同年同月,但不是同日,“二月庚辰”据推算应为二月二十六日,而写给詹仪之的书信是二月廿七日。因为发现了这位蒋县令欲上疏论广西盐法,他觉得事关重大(詹仪之最终是因广西盐法而罢官的),遂将蒋令论广西盐法奏疏的副本扣下,第二天,马上随信寄给詹仪之。并让蒋令回桂林时两人务必见个面。一方面,说明蒋家为人为官之道的“邕州家法”还是管用的;另一方面,说明朱熹与詹仪之私交不错,关系“很铁”,得知消息及时给他“通风报信”吧。

我们从《春雨帖》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朱熹把詹仪之当做“知交”。本来像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情,读书人难以启齿,也只在知心朋友面前才能倾诉。有人就会提出疑问,朱熹落款不是写“宣教郎直徽猷阁”的官名吗? 

“徽猷阁”只是个贴职,无职守、无所掌,为从七品官。宣教郎乃迪功郎的别称,官阶更低,是朱熹最初入仕时授予的,相当于八品官。可见,此时的朱熹正处在闲居期间,没有俸禄就失去了经济来源。

朱熹生活窘迫,苦楚难当,百般无奈之下,只得对詹仪之这样的知心朋友一叹苦经。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孟子的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算是老天爷对朱熹的一场考验吧。

三.仪之替胞弟求官

墨宝中还保存有詹仪之手书真迹,《荐故常熟簿詹傚之剳子》,此函落款是“右谨具申呈大丞相钧座”,可见是写给当朝宰相的,内容如下:

仪之不避僭越之诛,辄有诚悃上渎钧听。伏念仪之有胞弟傚之,少年叨魁,荐有俊声。三举始窃一第,初任平江常熟簿,留心职事,诸司交荐关陛,授信之永丰令。到官月余,不伏水土,力丐寻医以归。郡守留之不得,非有所规避也。今赴部参选,仪之重惟舍弟早失怙恃,立□好学,同居四十年,饱谙世故,其才可用。今年逾五十,蹭蹬选调,寸进之难,甚于登天。而仪之亦老矣,属此远别,心甚念之。妄意仰干造化,欲望矜怜,特赐陶铸一京局差遣,俾遂改秩,实戴生成之恩。仰恃知遇,辄犯不韪,下情不胜皇惧,仪之临行,作此纸授舍弟,令渠将来到都下,进干典谒。故不敢繁叙寒温,伏惟熏慈,特垂钧察。右谨具申呈大丞相钧座。

七月□朝散大夫充集英殿修撰新知静江军府事詹仪之剳子。

詹仪之弟弟詹傚之,生于高宗建炎庚戌年(1130年),比仪之小七岁,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初授平江府常熟县主簿一职,后授江西永丰县令。上任一个多月,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力求归乡寻医问治。信州郡守挽留不住,并不是想要规避什么。现在他病愈赴吏部参与选拔,我尚且考虑到这个弟弟早年失去父母庇护,自己立志好学,熟悉人情世故,才情可用。如今已年过五十,加上调理身体耽误的时机,选调之难难于登天,仪之我也老了,今离开京城远到广西任职,心中挂念他放心不下,望能得到您的怜悯,妄想着仰仗您求取舍弟的造化,赐他在京局谋一官职,培养造就于他,使他得到提拔任用,则感戴成全之美德。我仗着知遇之恩,总是这样冒昧,不胜惶恐,我临行之际,写此信交付舍弟,让他(傚之)到京都为进身为官一事拜见您。所以我也不敢跟您絮叨家常,希望您大发慈悲,能够访察允准。

詹仪之此信写于淳熙十年(1183年)七月,恰是他出任静江知府的时间,临行前把胞弟的大事安排周全,这样也就放心走了。其间朝廷左丞相是王淮,王淮于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拜相,至淳熙十五年(1188年)五月罢左丞相。其时赵雄已被罢右丞相一职,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拜右丞相,封仪国公。据我推测此信是写给王淮的。

詹仪之母亲叶氏去世较早,卒于绍兴戊午年(1138年),留下仪之、傚之、价之三个儿子,皆未成年,老二傚之只有八九岁。价之是淳熙甲辰年(1184年)进士。父亲詹棫为他们娶了继母王氏,后又有了同父异母的三个弟弟。父亲去世那年,詹仪之才22岁,詹傚之只有15岁。俗话说长兄如父,詹仪之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着照顾弟弟的责任。我们从这封书信中能够感受到父爱般的温暖,为了这个弟弟傚之,詹仪之拉下脸面,言辞卑微谦恭,尽其所能替他求情谋官。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