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书旗
明末兵部侍郎汪乔年的故里,在汾口镇汪家桥村。翻开《论源汪氏宗谱》,汪家桥汪氏为唐朝越国公汪华长子汪建之后裔。汪家桥村与周围村庄并无二样,但几百年来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何?只因这里曾出过一位显赫的人物——兵部侍郎汪乔年。
一
说起汪乔年,得从其父汪时和说起。汪时和生子六,曰源、涵、年、岳、迁、木。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除三子汪乔年取得进士功名以外,四子汪乔岳是秀才身份,五子汪乔迁是明万历乙卯科举人,六子汪乔木是邑廪生。
2016年我主持了《宋祁余氏宗谱》的续修,便有机会较仔细地阅读了续修于1916年的旧谱,其中的一首八景诗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因为诗的内容与汪乔年有关。诗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宋祁村兰桂书屋余立崑所写。
《赤谳建标》
群山自七峰,
如涛向东泻。
到此忽轩然,
霞起建标赭。
传闻七峰间,
深处有兰若。
总制曾读书,
勋名如昨也。
灵秀钟不穷,
是在后来者。
诗中之七峰,乃当地人所称的七峰尖,古时七峰尖有正觉寺,又名七峰,只是我不明白,汪乔年为什么到那里去读书呢?古时,去寺庙读书的人大体有两种,一是寒门,能得到寺庙的接济,二是寺庙清静,环境好。那汪乔年属于哪一种呢?我想后者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呢?这事还得从汪乔年的父亲汪时和说起。
汪时和生六子,六子皆是读书人,是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说其不属寒门,还有另一番道理,欲究其前因后果,得从“桥”说开去。
凡村落之名,皆有其来历,汾口有俗语:“带家不问姓”,郑家姓郑,姜家姓姜,汪家桥自然便是姓汪了,但与其它村不同的是,汪家桥的村名不但体现在一个“家”字上,而是突出在“桥”字上。一条溪流绕村而过,拐一个弯,把大半个村给包围了,从上村头到下村头,估计也就里把路吧,但溪上却架有十二座桥梁,实属罕见。
因为绕汪家桥村而过的这条溪叫龙溪,故古时这里不叫汪家桥村,而叫龙溪村。后来村名的改变,缘于一座位于龙溪的木桥,这座桥便是“汪公桥”,据说是汪乔年的父亲汪时和所建。曾听有人说,汪乔年的父亲是个大善人,常修桥补路做好事,从家乡到城里(狮城),一路建了很多座桥,这样,儿子汪乔年骑马去城里读书就不用过别人的桥了。这话未免夸张了点,但从汪家桥到县治狮城这区区五十里路之间,汪时和家共建了五座桥却是载于旧县志的。这五座桥分别是汪家桥、龙溪桥、威山桥、九门桥和济新桥,其中威山桥是汪时和的五子汪乔迁所建,旧县志是这样记录的:“威山桥,县西五十五里,举人汪乔迁建”。而那座钓璜桥,更是倾注了汪公三代人的心血,旧县志是这样记载的:“钓璜桥,旧名路口桥,俗称九门桥,在县西北十里大路口下。明天启癸亥汪时和建,崇祯间圮,毛广宗修三门。”
修桥补路,行善积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的传统在汪氏家族中被淋漓尽致地演绎,除汪时和的五子汪乔迁建威山桥以外,前文提到的钓璜桥(九门桥)崇祯年间被水冲圮,毛广宗出资修了三门,这毛广宗不是别人,是汪乔年的女婿,汪时和的孙婿。毛广宗是毛家人,是毛际可的族祖父。
话说到这里,足以说明当年汪乔年到正觉寺读书并不是家境贫寒而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能有一个清静、优雅的读书环境。汪乔年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明天启二年(1622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一族荣耀。能金榜题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遂安县一共才中了二十名进士。也许是为报答这一方土地对自己的眷顾吧,于是在天启癸亥(1623年),也就是儿子高中的第二年,汪时和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钓璜桥(九门桥)以谢乡梓。
二
关于汪乔年的身世与政绩,历史早有定论,我才疏学浅,不敢妄作评说,只能引用《明史》中关于汪乔年的部分记载,以飨读者。
《明史·汪乔年传》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乔年起用为工部郎中,升任青州知府。乔年贫苦自勉,衣食都很简单,去做官,只带两个仆人,不把家属带在身边。他做青州知府时,在官署的廊檐下砌了十多个锅灶,让来打官司的人自己烧饭等候审理,小吏们不敢向他们要一个钱。十四年,朝廷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当时李自成已经打下河南,扬言要进入潼关。乔年驱马急速来到商州、洛南,没有见到贼兵。贼兵包围了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也来到陕西,两个人商议抽调兵丁,凑集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早已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宗龙、乔年两个人握着手,叹着气分手了。不久,宗龙在项城败亡,乔年流着泪感叹说:“傅先生死去,没有人能平定贼寇了。”过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兵部的檄文接连发来,催促他出关作战。当时,关中的精锐部队都在项城灭亡了。乔年说:“部队疲惫了,粮饷又缺乏,让我去抵挡正强大无比的敌人。我一旦出去,便如同用肉去喂老虎。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来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于是召回离散逃亡的士兵,调集边防部队,凑得骑、步兵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乔年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开出潼关。在此之前,临颍被贼兵守着,左良玉打下后进行屠城,全部缴获了贼寇抢劫的东西。自成听说后大为恼怒,放弃开封过来攻打良玉,良玉退守郾城,贼兵围困他们,形势紧急。乔年与各位将领们讨论说:“郾城危在旦夕。如果我们到郾城去救援,贼兵正气势威猛,很难跟他争锋。我听说襄城离郾城只一百二十里,贼兵的老营都在那里。我们舍郾城不打,用精锐兵力去攻打他必然要接应的襄城,贼兵一定撤回兵力救援,那么郾城之围也就解除了。郾城解围之后,我们攻打贼兵的前军,良玉趁机偷袭它的背后,贼兵可以大败。”将领们都说:“好。”乔年于是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阳,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前进。
二月二日,乔年进入了襄阳,把人龙、嘉栋、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乔年自己则统率军队驻在襄阳城外。贼兵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贼兵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官兵大败。乔年叹气说:“这是我丧命的地方了。”接着就率领步兵一千多人入城守卫。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乔年用脚踹他们的头说:“你们怕死,我不怕死。”十七日,城被攻下,乔年杀死了三个贼兵,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了,大骂不止。贼兵把他给分尸了。襄阳人修建祠堂来祭祀他。
三
说到这里,该说一下汪家桥的汪氏家厅(忠烈祠)了。建于明代的汪氏家厅至今保存完好,这座木结构的汪氏家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由门厅、正厅和天井组成,约有半亩面积大小。门楼木雕工艺精湛,门楼额清嘉庆皇帝所赐“勅封忠烈”匾额上的玉玺印章依稀可见。前厅后堂的屋柱上都贴有楹联,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祠堂的楹联往往会反映出一个宗族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我每到一处,必到其村祠堂游览观光,然每每令我失望,所到之处,大多都是时新对联,缺少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本应该具有的文化气息。而汪家桥村的汪氏家厅则与众迥然,汪氏家厅的楹联每年除夕前都会除旧换新,由族人书写,但楹联的内容却是数代相传至今,原汁原味,这在其它祠堂是少见的,现撷取几副于下:
门楼联
双峰临北极擎天捧日镇微垣
一剑起南方紫气红霞光太乙
堂号联
孝重显扬冉冉绿袍明彩袖
友期步武森森丹桂映华堂
颂祖联
乡著孝朝著忠先世公卿原有本
家修文边修武后昆将相豈无人
警后联
天地献奇星斗文章山水画
祖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
说罢了家厅,接下来说一下六月六“晒圣旨”。
多年以前就听说汪家桥村藏有圣旨了,而真正见到圣旨,却是前几年的事。圣旨为黄色丝质,上绣有祥云瑞鹤的图案,端庄飘逸的字体,犹如浮雕一般,分明是一件瑰丽无比的艺术品,而末端那一枚“敕命之宝”的方印,更让人觉得神密莫测而思绪万千。
这道圣旨是明朝天启皇帝授予汪乔年的,圣旨中对汪乔年的政绩与才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嘉奖。同时,对汪乔年的妻子苏氏和姜氏也给予了嘉奖和诰封,并授予安人称号。
汪家桥村农历六月六“晒圣旨”的仪式自古有之,只是过去和现在“晒”的形式不一样。过去“晒”圣旨只是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六这一天,便把圣旨象征性地拿出来“晒”一下,且保护森严,外人不得靠近。因此这道圣旨虽然在汪家桥村里“藏”了三百八十多年,一般人却难见其真容。而真正大张旗鼓公开地举行“晒”圣旨的仪式,还是近几年的事。二〇一七年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对于汪家桥村来说是既平常又特殊的日子,平常的是,他们往年的这一天也要“晒”圣旨,但今年却不同了,“晒”圣旨的消息一经传出,四乡八邻有很多人都往汪家桥赶。吉时良辰一到,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厅里厅外人头攒动。厅堂之上,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请出圣旨和祖先画像,在四位护卫保护下,把祖先画像端端正正地挂在厅堂之上,然后缓缓展开圣旨,轻轻地平铺在桌子上,接下来,便是祭拜祖先和读圣旨仪式。整个“晒”圣旨过程井然有序,既热闹又不显嘈杂,既庄严隆重又不显枯燥压抑,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撞击,恍若走入了时光隧道。
其实,汪家桥村每年“晒”的不止只是圣旨,还有四件宝贝——一套《论源汪氏宗谱》共二十册、一幅汪氏始祖越国公汪华画像、一幅兵部侍郎汪乔年画像和一幅神秘的挂轴。挂轴丝质,约1.5米×0.35米,画上一老者端坐于古松之下,一脸慈祥地看着童子在炉上煮茶,落款四个字:“调和鼎鼐”。画额首则另有所书:“恭寿大师相岁翁汪老公祖初度。济川洪才,调鼎妙手。清标九重,威震群丑。光透帘闱,春临户牖。三多三台,泰山北斗。年治民王徵顿首拜书。”
因为几百年来这幅画和圣旨享受同样的待遇,藏深闺而不露,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幅画的庐山真面目。经仔细辨认后发现,原来,此画是王徵送给汪乔年的生日礼物。王徵何许人也?王徵和汪乔年是明代天启二年同榜进士,汪乔年是二甲第六名,王徵是三甲第二十二名,他金榜题名时,已年届五十二岁。王徵是明代科学家,陕西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
汪乔年曾在陕西任职数年。崇祯十一年,汪乔年经方逢辰推荐,迁陕西右参政。由于政绩突出,崇祯十四年升陕西按察史,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而王徵是陕西人,又和汪乔年是同榜进士,理应尽地主之宜,送一幅画轴作为生日礼物,也是人之常情。从画轴额首所书来看,王徵送画的对象是“岁(星)翁汪老公祖”,说明受画之人确系汪乔年无疑,那么这个“初度”是指汪乔年哪一年的生日呢?画轴上未注明作画的时间。但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付梓的刻本《明汪忠烈公文行录》中却刊载了同一幅画之局部,落款为“崇正庚午”,即公元1630年。汪乔年明万历乙酉闰九月十七午时生,若这样算来,那么,王徵的这幅祝寿图应该是在汪乔年46岁那年生日时送给他的。但也尚存几处疑点,还有待考之。
四
汪乔年家族的谜,远不止一幅画,还有很多,比如说他的故居在哪?
一条龙溪穿汪家桥村中而过,溪边的门墙上,“汪乔年故里”几个黑漆大字遒劲而浑厚。“难道这个弄堂里是汪乔年的故居?”我把这个疑问向陪同我的汪志丰先生提出。“不不”,汪志丰先生否定了我的猜测,并向我解释了这几个字的意思。
汪先生说,以前龙溪以北是没有人家居住的,只有一条石板路官道沿溪边而过,经龙门而向开化方向延伸。而溪边门墙上的“汪乔年故里”这几个字,只是为过路人提供信息而已,至于汪乔年的故居,听老辈人传下来说还要往里一点路。说着话的工夫,汪先生便把我带到他说的那个地方。和村里它处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道路平整,全没了旧农村的模样,溪边一只旗杆墩孤零零地摆在那里。“还有一只呢?”我问汪志丰先生,还没等汪先生说话,刚巧有一村民路过,用手指着旁边的一处房基说:“你看,不是在那里吗?”我一看,不远处的房基处果然有部分旗杆墩裸露于地面之上。我当即闪过一个念头,这里就是汪乔年的故居。话说得这么肯定,自有我的道理。
旗杆乃考取功名之人的象征和荣誉,所以,竖立旗杆的地方只有两处,或自家门口,或宗祠门口,有谁愿意把象征荣誉、光宗耀祖的旗杆竖立到别人家的门口呢?而旗杆墩又非轻巧之物而能随便挪移,因此,此处是汪乔年故居的可能性极大。
时光易逝,汪家桥汪氏从婺源辗转而居现址已逾九百余年,汪乔年也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也早有定论,就《明史·汪乔年传》“襄阳人修建祠堂来祭祀他”之记载和清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恩赐他“忠烈”之谥号而言,无论是官品还是人品,汪乔年都给了后人一份满意的答卷。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