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孔勤
前几天,弟弟从龙游打来电话,说三线厂的邻居,看着我们长大也是母亲的好姐妹程姨走了,这让我好一阵子难过……这些建设三线的前辈们,伴随着我的父母都将渐渐地离开我们,除了心痛,便是深深的怀念。想当年,父母和这些前辈们为了国防三线的建设,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而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
1
三线厂学校
1965年初春,为了国防三线厂的建设,我的父母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父辈们,先后来到地处偏僻的百亩畈公社横沿村,并分别安置到村里各个农户家住下。那年我已经7岁,弟弟才2岁。
记忆中的横沿村很大,也很热闹,村里有条石板铺成的小街,街两旁都住着开小店的人家,有卖烧饼烤番薯的,有卖面条馄饨的,还有开杂货铺的。街中央有块空场地,每天都有不少老年人在这儿喝茶聊天,还有不少人围成一圈在看耍猴子等表演……虽然没有城里繁华,可对换了一个新环境的孩子们来说,没有一点不习惯,反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就这样,我们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孩子,很快就跟村里的农家孩子熟悉了,我们一起在乡间的小路上玩耍,在村头的小溪里抓鱼 ,在古老的村祠堂里上课,成了一起学习玩耍的好朋友。
礼堂
大人们都很忙,忙着到河对岸的山坡上开路建厂房,我们留在了村里上学。我转学来时继续上一年级,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祠堂里上课。老师先给三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则在一边做着小动作,相互打闹着……最后轮到我们一年级上课时,已敲响了下课的铃声,老师嘱咐几句就下课了,我们疯一样地冲出教室去玩了。就这样,我们在横沿村住了一年多,也是我度过的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光。
我父亲是浙江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除了和工人们一起建设厂房,还要筹建厂医务室,抽空还得给大家看病。听说村里来了一位城里的大医生,本村和邻村的村民们纷纷前来找父亲看病。父亲对村民特别好,来者不拒,耐心问诊,从不收取任何报酬。他还说服厂领导,说当地农民不容易,日子过得很清苦,药费就别收取了,厂领导应允了。
那时的父亲可是村民的福星,看好了不少病人。我们住的农家小院里特别热闹,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看病,有的甚至深夜还来敲门,搞得房东大妈都有意见了,可她又不好怎么说。父亲为百姓看病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我们也跟着沾光,家里经常有村民送来番薯干、玉米粿和一些蔬菜,邻居们很是羡慕。直到若干年以后,我们已经住进了厂家属区,还有不少村民来找父亲看病。那时的父亲已是医院的院长,可他还是热情接待来诊者,并吩咐母亲一定要给每位客人烧水泡茶。母亲是位贤内助,更是军工生产一线的骨干,她所从事的工作节奏快又危险,每天下班回家还要照顾一家大小。可她对父亲的工作非常支持,对来往的村民更是特别关照,有时天晚了病人还没吃饭,母亲就会烧一碗面条送上,让人感动不已,大伙都尊敬地管母亲叫“孔师母”。
2
单身宿舍
三线厂区建成后,我们陆续都搬进了厂里分配的家属区的房子。那房子很小,客厅、睡觉、吃饭都在一间屋子里,后门过道搭个灶头就是厨房了。房子虽小,但我们感觉很温馨也很快乐,因为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了!
学生在操场做操
那时厂里还没有学校,我们就到百亩畈越古源小学去上学,别看是个乡村小学,可那里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他们不仅书教得好,而且对孩子们也特别好。因为住地离学校较远,我们每天都要带着午饭去上学。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午饭打翻了,饭菜洒了满地……我一看没饭吃了,就一个人站在原地伤心地抹眼泪。这时走过来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我抬头一看,是陆老师。她把我叫到她的寝室,将自己饭盒里的饭菜分了一半给我,我真是受宠若惊,感动不已。放学回家,我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母亲,母亲更是感激万分,专程跑去学校感谢陆老师。事后母亲逢人便说:“陆老师是个好人,好人必有好报!”要知道,那个年代粮食是定量的,家家户户都不够吃,可见陆老师当时的举动该有多伟大,真是值得我永远尊敬的好老师!
厂房
在厂区里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管长辈们都叫叔和姨,没有一个喊谁的爸谁的妈,兄弟姐妹之间也从不喊名字,都哥姐、弟妹地叫,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亲人,温暖温馨。那时让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就是露天操场里放电影,只要通知第二天要放电影了,我会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然后起个大早,搬上长凳去操场占个中间的好位子。可有时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会下起倾盆大雨,把我们一个个都急哭了,一个劲地求老天爷保佑别再下雨了。也许是我们的真情感动了老天爷,天气会忽然转好,雨真的停了,我们一个个又都乐开了花,期待着晚上的精彩影片能准时开映。
记得当时厂里还有部队进驻,我们一放学就到部队院子门口去玩,有时特别想进去看看部队大院,可站岗的解放军叔叔不让进,大家很是失落。后来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我们找到厂里分管学生的阮阿姨,让她组织我们几个年级的学生去慰问一下解放军,阮阿姨满口答应,大伙儿都高兴极了。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在八一建军节到来前夕,我们和解放军叔叔搞了个联欢晚会,场面很热闹,演岀也很成功。我是晚会的主持人,同时还帮着阮阿姨整理队伍、安排节目,事后她还表扬了我,说我节目主持得好,很有组织协调能力,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
3
最叫人兴奋不已的还是厂区里的大喇叭,那高音喇叭清澈响亮,方圆几里都听得见。清晨,天还没完全亮,广播里就响起了“东方红,太阳升”的音乐声,把还在熟睡的人们都唤醒了。
父亲每天起得很早,喇叭还没响,他就动身到附近的菜园子去打理地里的菜。那时的三线厂交通非常不便,蔬菜等食品供应也都跟不上,大家只有自力更生开荒种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几块自留地。
厂卫生院一角
父亲是个种菜高手,每天起早贪黑下地干活,还常常把我带上,帮着一起挖地、浇水、摘菜。父亲最拿手的是种西红柿,种了一大块地,待到西红柿成熟之时,满园红柿挂满枝头,过往行人都赞口不绝,夸父亲是种菜高手。我带着弟弟和伙伴们每天都跑地里摘西红柿吃,常常在菜园子附近边吃边玩,比如过家家躲猫猫,玩得很开心。
父亲时常把种的菜分给左邻右舍,邻居们都管父亲叫“老农民”。记得我到县里工作几年后,父亲还托人给我带过几次蔬菜,有四季豆、黄瓜、西红柿、南瓜等,单位同事好生羡慕。
母亲是三车间火工一线的工人,早晨起来就像打仗,烧好大家的早饭,准备要带的午饭,还要洗衣拖地,每天随意扒上几口早饭就赶去上班了。母亲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年年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
傍晚下班,喇叭里播放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当歌声响起,大伙骑着自行车蜂拥而出,车队在前,行人在后,场面那个壮观啊!有时我带着弟弟在厂门囗等爸妈下班,看着上下班的叔叔阿姨们真是羡慕不已。我曾暗自发誓,长大后也要和爸爸妈妈一样进厂上班,当一名军工战线上的光荣职工。然而事与愿违,高中毕业后的我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成了一名下乡知青,一去就是四年。而弟弟挺幸运的,接了父亲的班,进厂当了一名“三线”技术工人,光荣的国防三线后继有人了……再后来,这个叫国营红卫机械厂的三线厂搬去了龙游,改名为浙江光华器材厂。
三线厂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它是个让我终生都难以忘怀的地方,在那里我们有欢笑、有快乐、有失落,更多的还有成长。
坐落在百亩畈老厂的厂区和住址已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点值得回忆的片断和痕迹,而我每年还是要去那里看看,在那里一待就是大半天,迟迟不愿离去。三线厂是我永远的乡愁,更是我永远的老家!如今我们这些三线厂的子弟都不再年轻,渐渐变老了,但老一辈“三线人”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是三线厂的子弟。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姜智荣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