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鲍艺敏
万事秋摇落,离乱起弦歌。
提到民国,我们总不免想起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画面;想起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剧目;想起社会剧烈动荡、激烈变革的场景;想起一系列政权体制、新旧制度、文化思潮的冲击;想起四万万同胞都将面临不同的人生抉择。
民国社会堪称奇葩,同时也创造奇迹,各种思潮的猛烈碰撞,撕裂开一个巨大的空间,给救世者提供了一个伸展手脚的理想场所,便于他们各亮其招,各显其能,各遂其愿。从政的、从商的、从军的、从文的、从艺的……奇才辈出,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今天的主人翁王文典,便脱颖于这个离乱的社会,他既是政界的明星,又是商界的领袖。面对着“中国之命运”这道大命题,他又是如何抉择的呢?
一
王文典(1882年——1950年),浪川乡芹川村人。父亲王启畴,乃浙西名士。据芹川《江左王氏宗谱》载:“王启畴,字俊臣,芹川人,邑诸生,通经史,旁涉岐黄家言,尤善祝由科。因本邑风气闭塞,移住武林,俾子弟得文化上利益。长子文典,次子诚斋,已蜚声商界。晚年归居里门,好行其德,凡地方慈善事,知无不为。综计概捐款项不下千金。人有急难,恤之唯恐不及。卒之日,里党咸为叹惋。段执政,特褒‘闾里矜式’额。”
王文典是家中的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叫王诚斋。为了儿子今后的文化教育,王启畴决定移住武林(杭州),两个儿子都有出息,蜚声商界。他自己晚年归居乡里,乐善好施。
我在宗谱里没有查到王启畴的生卒年,但从这段记载来看,大致可以推知他的卒年,即段祺瑞临时执政时期,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之间。段祺瑞政府褒奖王启畴的匾额“闾里矜式”,意思就是,王启畴的善举可以作为乡里的示范和楷模,值得大家敬重和取法。
王文典出生于芹川村,又名维清、扬清。父亲在杭州经商,开设了“王恒生”“泰亨”商行,以经营茶叶为主,他把芹川作为茶叶收购基地,辐射四邻八乡。由于茶叶品种多、品相好、包装佳,且远销上海滩洋人开的公司,所以,商行的生意很是红火。
芹溪虽窄,水路悠悠,汇入新安江后,一路往东奔流钱塘江。到了王文典开蒙的年龄,王启畴举家移居到了杭州。在经过了几年私塾教育的洗礼后,王文典被送到杭州“东文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所谓“东文学堂”,就是用日语进行教育的各设日语学校。甲午战后,国人发出了“废科举、兴学堂、改旧学、倡新学”的呼声,效仿日本教育改革,随后在国内出现了一批“东文学堂”。杭州的“东文学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王文典在“东文学堂”受到极大的触动,经历了一次心理转折。日本明治政府学习西方文明,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现代教育,工业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国力得到极大提升。岛国迅速崛起的可怕之处,便是发动侵略战争,肆意掠夺他国资源。清政府软弱可欺,腐朽入骨,中国之命运何去何从?救国之路在哪里?王文典向自己发出了历史的拷问,每当这时他总是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想要重振眼前这支离破败的山河。
二
心动不如行动。王文典不等毕业,就去鼓捣丝绸机械,研究发明新式织机,他要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振兴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前路漫漫,道阻且长。新式织机研发成功,新的染法也有起色,但在腐败的清政权统治下,如何去实现实业救国呢?王文典陷入了迷茫之中。
此时,浙路风潮愈演愈烈。1905年7月,浙江商办铁路公司成立,要求废除1898年盛宣怀签订的出卖江浙路权的中英“苏杭甬草约”。浙路风潮是以拒借外债,保护路权为直接目的,绅商的做法是维护民族尊严。清政府害怕洋人,对于浙商维护国家利权的正当请求,以“外交首重大信,订约权在朝廷”为借口,不予支持。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拒款保路斗争,在浙江大地迅速蔓延。
王文典早年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同盟会会员,他敏锐地从这场保路危机中看到了曙光,猛然醒悟在反动的政权统治下,实业救国这条道是行不通的。于是发出了“浙路浙款浙人办”的呐喊声,积极投身到运动中来。宣统二年(1910年),发起浙路拒款公会。他在绅商之间发布消息,广造舆论,不但自己慷慨解囊,还发动绅商捐款,一时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踊跃购买路股,民气之感奋,大有燎原之势。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王文典感受到民众的力量,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浙路风潮很快波及周边,江浙沪连成一片,互为声势,再从赣闽到两湖、到四川。成为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三
提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耳熟能详的是“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很少有人去关注“南京之战”。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江浙沪先后宣布独立,但南京尚为清政权控制,并且驻有重兵,始终威胁着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革命党人几次策划南京守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决定武力夺取南京。
南京守军有徐绍桢的新军第九镇、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军、赵会鹏的江宁巡防军和王有宏的新防军共二万余人。由于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发起的,所以,两江总督张人骏觉得新军不牢靠,下令他们从南京城内,移驻30多公里的秣陵关,每个士兵只补充子弹500发。不仅如此,张人骏还让张勋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张勋另有所图,欲暗中谋刺徐绍桢。11月8日,徐绍桢决心联络革命党人,宣布起义,临阵倒戈。
徐绍桢兵分三路,向南京城发起了进攻,直到弹药用尽,也未能攻入城内,只得退往镇江。此时,革命党人经过紧急协商,任命徐绍桢为总司令,组织了浙江军、江苏军、淞沪军、镇江军和徐绍桢的新九镇新军,总共三万余人,联合一起攻取南京。战斗残酷而激烈,虽然联军兵力占优势,但守军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从11月24日总攻开始,到30日止,依然无法攻入城中,联军伤亡惨重。
王文典在军中前线指挥部,他向浙江军司令朱瑞建议,组织两支敢死队,并毛遂自荐担任第一敢死队队长,选择朝阳门作为破城目标,期以必死。
南京城内,不见了昔日“浆声灯影、十里秦淮”的美景,此刻,惟有枪鸣炮轰,十里沙场的血腥。年末的天气异常寒冷,就连河水也封冻结冰,没了以往的生机与活力。
风萧萧兮秦淮寒,壮士此去兮能复还?没有人能回答,也没有人去考虑。敢死队员都是自愿加入,他们只有赴死的义务,没有贪生的权利;只有陷阵的果决,没有犹疑的盘桓。
12月1日黎明,敢死队在王文典的率领下,终于攻入城内。清军一见城破,士气发生了动摇,有的举枪缴械,有的负隅顽抗。张人骏等军政大员乘乱弃城而逃。次日,联军占领南京城。
王文典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神勇,他身先士卒,视死如归,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斗志,对攻城拔寨起到决定性作用。南京又称石头城,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被视为汉民族的复兴之地。南京之战一举扭转了革命军的形势,给清朝政府致命一击,南京从此以后成为革命中心,为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奠定了基础。
四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推翻了专制的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成立,百废待兴。孙中山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辛亥革命的滥觞之地浙江去巡行。这些年,孙中山为躲避清政府的追捕,辗转在日本、东南亚以及美国等地活动,作为政治家的孙中山,他目光始终关注着中国大地的一举一动,之前,他联系王文典组织议和会议,赞赏王文典实业救国的理想并为之付出的努力,他的目光早已聚焦到了王文典的身影,此番巡行江浙,希望有王文典陪同。他专程来上海与王文典会面。
交谈中,孙中山告诉王文典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王文典非常赞同孙中山的观点,要革命、要民主、要共和,要实业勃兴。
政治上王文典追随孙中山,主张共和,反对帝制。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他通电反对,发行了《人权报》《女权月刊》以及《共和新报》,为共和体制大声疾呼。1917年7月,张勋复辟,王文典愤而南下,以示抗议。
五
王文典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实业救国的推动者、民族工商业的践行者、国货维持的倡导者,更是一个有良知的爱国者。革命成功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民族工商业的振兴,是近代中国商界领袖。为寻访王文典故居,我曾多次造访芹川,沿着芹溪溯流而上,只为了却那一眼的瞻仰,聊表心中那一份敬意。
从外观看去,王文典故居与一般民居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如果不是门口的指示牌,一般游人还真不容易找到。它坐落在芹溪的东岸,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马头墙,内有百来平方米的一个庭院,虽说墙体斑驳显得沧桑,却不觉得潦倒。进得屋内,迎面是敞开式客厅,堂前悬挂一副木制楹联:“瑟好琴耽澹俗情,竹苞松茂怀同气。”语出《幼学琼林》。客厅两侧是厢房,据王文典族裔介绍,王文典就出生于南侧厢房内。
望着屋内简单的陈设,很难想象那个民国时期,在政商两界都拥有众多头衔的王文典,就出生在这里。王文典出生于1882年,这一年是清光绪八年,也正是这一年 ,美国颁布排华法案,王文典就在这个中国人倍感屈辱的年代降生了。我们不难理解三十多年后,为什么王文典每次出洋各国,一律穿着中山装,他是为了显示中国人的尊严;中国工人赴美不准登岸,王文典一到美国便自称工人,为了提高中国工人的国际地位。
1912年,王文典在上海与蔡元培一起,发起世界语学校,建议教育部,凡大学均添设世界语一科;同年4月,创刊发行《社会世界》杂志,半用世界语,目的在于普及教育知识。创办南洋女子大学,高度重视教育科学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王文典身体力行,匡时济世,一生效力于振兴民族工商业,创办多家民族企业。历任国货维持会会长、上海商会会董、粤汉铁路维持会会长、京师总商会会长、天津总商会常委、天津卷烟业同业商会主席、天津国货展览会审查长等职。1925年,出任全国商会联合会副会长,全国国货提倡总会会长。
作为商界翘楚,王文典始终内敛低调,不但自己生活俭朴,还在社会上提倡生活节俭和反对奢糜之风,他曾在当时的《世界日报》上发表宣言:“何妨将鱼翅及白兰地等洋酒之费,一律节省”?“所省之款量助慈善事业,诚一举而数善备焉”。更为有趣的是,他在宣言中还说“又纸烟一项,即以京师一区论,每月消耗计五六万元,损人神经,耗人血液,殊为无益之消耗品,寻常人类能知之,兹不多赘,并请勿吸”。宣言发表时间是1927年5月17日,就在这个月的3日,他刚刚被推举为京师纸烟行公会会长,此外,他还有另一身份,天津南洋烟草公司北方总经理。
六
从小走出芹川的王文典,此后走向杭州、走向上海、走向天津、走向北京、走向国际大舞台,到他六十寿辰时,首先想起的仍然是故乡芹川,特意寄回寿照一册到芹川家中。没有机会再回老家看看,直到1950年在天津去世,享年68岁。
王文典弟弟早年也留学日本,学习商学,回国后随哥哥从商,他们兄弟俩都曾在南洋烟草公司任高层要职。
在王文典孙子辈中还有王次炤和王次恒两兄弟,在中国音乐界,兄弟俩的名字都是响当当的,哥哥王次炤是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弟弟王次恒是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我国首席笛子演奏家,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出访过奥地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场场演出均获成功,获得国际社会高度的赞誉。
王次炤曾写有一篇《家史》的文章,里面谈到了自己的祖父:“我出生在杭州,父亲的祖籍是遂安,后因修建新安江水库并至淳安。在淳安的县志里有我大祖父和祖父的记载,县志头条便是我大祖父王文典的条目,其中记载了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的事迹,当年革命军解放南京时,大祖父当过敢死队队长。祖父王诚斋早年也留学日本,学习商学。回国后随大祖父从商……亲戚告诉我,淳安县政府修建了我们祖辈的故居,把它列入重要的文物标志向游客开放。”
从王次炤这段叙述看,他们应该是王诚斋的孙子,所以称王文典为大祖父。
山川景物与气运相终始。《芹川八景记》有云:“深山大泽蕴龙蛇”,人杰地灵,相因并著。芹溪算不上大泽,但它清洌甘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芹川儿女,它自带基因密码,无声无息传递着宗族文化的信息。世德家风,子孙绍续,它无形无质,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孙后代,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我想,王文典不就是人中之龙吗?他最终是要归于大泽,遨游天际的。这正是:
政商两翘楚 芹溪蔚人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