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书旗
《汉典》对“畈”的释义为:“平畴,成片的田。”在淳安这个山多地少的山区县,水南畈的地理环境无疑是配得上“平畴”这个雅称的。
水南畈位于淳安西大门的汾口镇境内,东起桂柱石自然村,西至三底自然村,南依千里岗山脉支脉,北沿武强溪流域,面积约3.1平方公里。
历史上的水南畈是令淳西这一带十里八乡的村庄十分羡慕的地方,在这片只有区区3个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水田3700余亩。这里不但地势平旷,且农田土质十分优良,是淳安的富庶之地。
传统的农耕方式,离不开靠天吃饭的模式,水南畈的土地,虽不能说旱涝保收,但其抗旱和抗涝的能力,却是那些相对贫瘠一点的土地所不能比拟的。老辈人常说,水南畈刚插过秧苗的水田,即便是你到杭州去转一趟回来也没事,照样不缺水。要知道,旧时去杭州,没有十天半月是回不来的。
水南畈因为水田多,适宜种植水稻,所以春分一过,便要张罗春耕的农活了,农田里便也渐渐地热闹起来。俗话说:“吃清明粿耕秧田”,说的是清明前后便要耕作秧田了。那时没有农机,耕作全靠耕牛,春风拂过大地,长满紫云英的水田里,犁田的老牛全然不顾主人的催促声,边慢腾腾地挪着脚步,边慢条斯理地嚼着嫩绿的紫云英。这个季节也是训练小牛的时候,每天晨曦刚露,村边的秧田里便会传来老农拖着腔调“溜啊溜啊”训牛的吆喝声。几天以后,小牛还在犁田,但这吆喝声没了,因为小牛已经学会犁田了。
春天的景色是最美丽的,而水南畈的春天,更是自古以来便被文人墨客所吟诵,清道光二十四年撰修的《宋祁余氏宗谱》,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南畈春耕》:
(一)
雨乍晴时水满田,看耕须趁杏花天。春来不懈耕锄力,定识秋风笑拍肩。
(二)
南畈初晴候,春来好看耕。一犁新水足,千亩碧秧横。鸟语花村逈,农歌绮陌平。占年逄大有,父老笑相迎。
(三)
侵晨驱牛出,烟未起同井。向暮荷锄归,月已上东岑。畇畇水南畈,三千八百顷。栗里有渊明,躬耕慕箕颖。
字里行间,一幅水南畈春耕图跃然眼前,颇有世外桃源之景色。是呀,多么水润的土地,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世间万物,水是生命之源,这良田千顷的水南畈水源充足吗?它的灌溉体系又如何?这还得从唐朝末年说起。
公元880年,黄巢的部队到了安徽的长陔岭,过了长陔岭,便是浙江遂安地界了。俗话说,唇亡齿寒,遂安县令闻讯,火速调兵遣将,令遂安十里铺萝蔓塘人氏余瑶以岩前大将军的名义,阻敌于遂安境外。余瑶领令,星夜兼程,成功偷袭了黄巢属部,致敌损失惨重,黄巢属部决意报复。是夜,风高月黑,一行人手举火把,点燃了遂安十里铺萝蔓塘,这个南迁余姓居住了一百二十五年的家。从此,无家可归的余姓始作鸟兽散,投亲靠友,寄人篱下。
余琳,十里铺萝蔓塘人氏,是江南余氏始祖余仁赡的第二十八世孙。余琳又名诚,字以实,唐时为吉州判官。余琳生于唐咸通五年(864年),卒于显德五年(958年),享年95岁。唐天佑年间(904年—907年),余琳才四十出头,还未到退休的年龄,不知何故,他辞官回乡务农。可故乡萝蔓塘早已被黄巢起义军所毁,无家可归,便投靠岳父宋翁,以水南畈赤尾庄馆为家。此后子孙繁衍,延绵不绝,且人丁兴旺。
据唐朝鼎盛时期官方的统计数字,当时全国的人口只有七千万左右,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应该有八至九千万,就算是这个数,也不及现在的十三分之一。虽然那时水南畈这片土地已有人居住,并也有零星村落,但毕竟是人烟稀少,因此,农田用水的困难并不十分突出,大多依靠山涧而荫之。以宋祁村为例,农田的灌溉靠一条山涧小溪,小溪水流不大,雨季尚可,旱季便成涓涓细流了,只能在小溪上筑一堨坝,硬是让溪水逆向而流。古人给这座堨坝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上泽堨”,大概是寓此堨坝能造福于民之意吧。
余琳来水南畈宋祁投靠其岳父宋翁之前,宋祁人口不多,这一汪涓涓细流也尚能勉强维持灌溉之用。自余琳投靠宋翁之后,口齿日繁。余琳先后育有三子:长大年,次大寿,三大灵。余大年生子余鸣,余鸣生子余靖,余靖生子余仕昂,余仕昂生子余匡方,余匡方生子余自实,余自实生子余苗。屈指算来,从余琳到余苗已逾八世,时间也过去了两百余年。这迅速发展的人口,往日那依“上泽堨”而逆行的一汪细流已不能荫于时之农桑。不得已,余苗站了出来。这是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的事。是年,余琳的八世孙余苗,经长时间的实地勘测和慎重的考虑,向官府提出申请,请求在威山脚下的武强溪里兴筑堨坝,拟引武强溪之水以灌溉水南畈三千七百余亩农田。同时,声称自己愿意将灌口二十六亩地捐出凿圳,并出资雇工筑立堨坝。由于工程大,预算费用高,涉及面广,需请官府张榜谕示,告知于民。私下里,宋祁余姓合族也统一了思想,并作了细致的规划,力求面面俱到,比如说按田亩面积多少而分摊用工、材料等,以便工程顺利施行。
这一请求很快便得到官府的应允,宋朝工部行文批准筑造三堨。
宋淳熙元年(1174年),工部下达文书,嘉奖建筑三堨的有功人员,并题其堨为“余公三堨”。为便于今后的管理,大家一致推选余苗为堨长。《宋祁余氏宗谱》记载:“苗公,讳荣,字以秀,号充申。娶邵氏,生子一,鸾。宋隆兴二年,告帖舍地揪圳,造三堨,名曰余公三堨。”寥寥数语的背后,是一段余苗泣天地、惊鬼神的轰轰烈烈的事业。余苗所首倡修筑的余公三堨,民国《遂安县志》留有记录:“(县西)三堨,溉田三千七百余亩,每岁蓄泄,郑余两姓董其事。乾隆十二年大水坏,知县鲁克恭详请发帑修。”字里行间,道出了此时三堨的维护已经被官府提上了议事日程。帑,指国库,什么样的工程才能享受从国库中拨款修缮呢?只能是惠民的重大工程。那余公三堨在哪里呢?又是怎样的一个详情呢?
宋祁村民国五年修的《宋祁余氏宗谱》中专门有一册《三堨成规》,内中详细记录了自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这600年间始筑三堨的原因以及历次修筑的文书档案,包括三堨图、苗公传,始筑及修筑时提出的申请、官方的批复、竣工时的嘉奖、榜文告示,还有三堨的修筑、维护等规章制度等内容,非常全面地记载了与三堨有关联的大小事务是如何处理和规范的,《三堨成规》可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性水利法规。三堨工程竣工以后,受益的有三底、郑家、经门、简门、宋祁、强川口、洲上等村,涵盖了原郑家公社的大部分土地。
三堨位于三底村上行不足一华里的武强溪上,横卧南北。南端设水圳,水圳端口往下约半华里处设一中塍鼠尾。这是一处分流水量的设施,这中塍鼠尾实际上是在水圳中间砌就的一堵石墙,宽约三尺,高约六尺左右,长度一十七丈。自此,一圳之水,分向南北,南向称南灌,北向称北灌。南灌灌溉三底村部分、郑家村大部、宋祁村全部、强川口村、洲上村大部,北灌则承担三底村部分、郑家村小部、经门村全部、简门村全部土地灌溉。水程全长近十华里,灌溉最多时达四千余亩。
堨坝建好以后,得有渠道引水呀,唯一的办法是“凿石开圳”。这简短的四个字,说来简单,真的要干,谈何容易!虽然余苗舍己为人,以全族之疾苦为自事,把塞在灌口的二十六亩地贡献出来“舍地揪圳”,但要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量,决非易事。更何况,堨坝和水圳筑好以后,也决非就高枕无忧了,需要管理维护,需要与民生民计统筹兼顾,比如说放木排。
每年汛期,有做木材生意的商人,把头年从十三都源里收购的木料,扎成木排,溪中稍微有水,便开始放排。由于三堨横卧于武强溪上,拦住了木排的通行,要通行,就必须从堨坝中间打开一大口子,使木排从一泻而下的缺口中顺势而下。要是正值干旱季节,农田灌溉正需用水,这木排从堨坝中间强行冲开一个缺口,倾刻之间,多日所蓄之水便荡然无存。为了统筹兼顾,既能保证三堨对水南畈的正常供水,又不耽误生意人的放排,三堨会出台了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实行季节性的调节,农忙季节不可放排,如确实需放排,则须先请示后报告,实行有偿使用,先把修复堨坝的费用交了,方可在堨坝中拆开一条俗称“排洪”的缺口,事后及时修复。对于三堨的管理,古人有很多实用的管理方法,比如说“编田为甲,照甲起佣”的政策,并赐给堨长一定的权限,准许其约束居民及时履行职责。有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轻则杖责并游三堨三日,以示对其惩罚,重则交由官府处置。
最初修筑的堨坝是浮堨。所谓“浮堨”,是指堨坝的根基不甚牢固。三堨全长约150米,早期的堨基,由于技术及设备的原因,水底工程的施工非常不易。因此,类似堨坝这种水底工程,大多选择在冬季河床干涸时期,开沟挖槽。处理基槽渗水的方法,只有人工水车这种简陋的工具来汲水。限于这种局面,基槽深度不够,不能垒筑更多的石块,而又没有像现代水泥沙浆之类的黏合剂,这样的工程,其牢固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得经常维护,在旱期还要另行临时性地增高,俗称“作堨”。施工时先在堨基的缝隙里插上木桩,用大铁锤敲之以固定,然后铺上柴草、鹅卵石,如此这般,一层一层地垫高,直至达到需要的高度。
始筑于1164年的三堨,近代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宋祁高级农业社社长、全国水利模范余方柏负责的改“浮堨”为“实堨”工程。这次工程,主要对原“三堨”进行了两个大的改造,一是三堨逆水迁基半里许,这样更利于对水势的操作利用。二是加固了堨基,改“浮堨”为“实堨”,由于基础比之前更加坚固,所以每年的汛期洪水一过,需修复的只是河床以上的工程,比之前省工省时多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杨旗坦镇把三堨作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加以整治。整个工程,包括堨坝和500余米引水水圳,全部用水泥沙浆浇筑成三面光。这样,三堨名符其实地成为了“实堨”,如今的三堨工程较之前既牢固了很多,同时也给以后的维护节省了很多时间。
余公三堨自1164年始筑以来,至今已逾850余年,历尽沧桑,造福水南畈,其功其绩,后人当铭记之。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