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书旗
“俗语”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西汉史学家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的《说苑·贵德》和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以上两篇文献把“俗语”一词的来由大致给理清了,由此可见,“俗语”一词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俗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地应用。我们与人交流时,常常会用到“老话说”一词,所谓的“老话”,便是那些被精练和定了型的俗语。
俗语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且含义单纯。俗语的形成没有作者,因为它来自民间流传的说法,俗语也包括方言土语和区域性的习惯称呼。俗语是多种文化现象内涵的积淀,因此既有它的普遍性,也有它的区域性。比如说:“半斤对八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饱汉不知饿汉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等等,这些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俗语没有区域性,一般人都能理解它的意思,但有些带区域性的俗语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温州俗语:“破篷挂海口,茅屋挚起走。”“像而上到上河乡,汰浪汰到永嘉场。”“五六月冇鞋拖,勿走我南塘街,十二月有笼裤,勿走我南塘过。”等这些区域性很强的俗语外地人就很难理解了。再如浙江庆元俗语:“面皮盒厚、面皮厕桶板”这一句,凭猜测可能是说人家脸皮厚吧。而“半上弗落下”“平地踣好汉”这两句,确实让人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相对而言,邻省安徽歙县的俗语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前世一劫”“跌股兮兮”“乌龟化成鳖价”“当着不着”等等,听着这些俗语,有在跟乡邻聊天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温州方言属闽语和吴语,庆元方言属于南部吴语,安徽歙县方言属于徽语,而以原遂安县境内为主的淳西一带,则属徽语严州片,淳西方言与安徽歙县方言同属徽语范畴,这样一说,我们两地的俗语能基本相通,也就说得过去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俗语”的话题,其实这只是个开场锣鼓,闹闹台而已,为的是引出今天的主角——淳西俗语。说起淳西俗语,或许你张口就来,什么“跌股”啦,“大脚装小脚”啦,“猪栏榀两边凿”啦等等,都是我们淳西一带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笔者喜欢探究家乡的方言土语,而对其所以然,也总是爱“打个尿桶问个底”,因此,也集攒了一部分有淳西特色的俗语(不包括那些各地都适用的“全国流通”俗语)。那从什么地方说起呢?就从家庭说起吧。
“嬉要好伴情,歇(居住)要好邻居。”
这句俗语说得很明白,是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再演绎。就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都是告诫后人,客观环境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改变之影响力是很大的。时至今日,“嬉要好伴情”这句古话仍然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语之一。
“亲帮亲,邻帮邻。”
亲人之间的相互帮助,那是自然的,而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则需要淳朴的民风。良好的民风不会过期,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好邻里关系,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六尺巷”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清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但仍然是我们今天处理邻里关系的一面镜子。
“不怕大大堆,只怕渐渐归。”
说的是勤俭持家很重要,如游手好闲,即使祖上有万贯家财,也会坐吃山空,终会让你穷困潦倒。而再穷困的家庭,如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也能过上好日子,因为,涓滴能成河,积少能成多。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