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弘青
一个民族要自尊、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自己的英雄,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悠悠上下五千年,它以古老而灿烂绚丽的文明著称于世,它巍巍重于泰山,浩浩度若海洋,在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怀抱中孕育了各个领域成千上万的各类中华英雄,他们对黑暗势力“横眉冷对千夫指”,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对待人民则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甘当忠实公仆;面对外来入侵的帝国势力毫不畏惧、抗战到底,为拯救民族危亡以身相许,在中华历史上书写了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此单就在中华历史上出现的杰出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作以彰扬。
岳飞
首先,点出的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因坚决抗金、反对妥协,被求和派宋高宗、秦桧杀害于临安(今杭州)大理寺狱中,其年39岁,其儿岳云也被害,年仅22岁。岳飞的爱国抗金故事,很多说书人拿起《说岳全传》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在岳飞的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忠孝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很深很广,一篇短文难以包罗。笔者感悟到,读者要学习岳飞、认识岳飞,最需要的是了解影响到岳飞一生的一条刻骨铭心的家训,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诗词,一副传承千秋万代的写真楹联。
一条家训是指岳飞年过60的老母姚氏为了勉励儿子的爱国心,特别请人在孩提时的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既成为岳飞一生的行动准则,也成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首抒情诗词是指岳飞的抒发豪情壮志而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为阅读的方便,将这首诗词全文抄录于此: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写得何等气概,何等有志向!又何等凛然有声气!诗词中“怒发冲冠”,意即当我一想到来势凶猛的金兵侵犯到自己国家时,愤怒的头发都将竖起来,直顶着帽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意即在为国求学和抗金救国的路上,不要轻易让时间溜过去,耽误了青春年华,而后只是白白悲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意即三十年来渴望建立的功和名,不过像尘土一样,不屑一顾,而我一心想着的是追云逐月、长驱直入收复失地的征程。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游览了岳庙后提笔写下了这两句话,作为对联挂在岳庙大门的门柱上。这首诗词写得慷慨激昂,精忠报国心昭天日的精神与品格十分突出,对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一副楹联是指在岳飞陵园内有一名松江女史徐氏所撰写的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写这副联的作者不见得怎么知名,但我敢说这是一副名垂千古的名联。这是因为,其一这是一副因人因事而实写的楹联,主题很突出,感染力很强。它是针对四个同谋杀害岳飞而跪着的铁人(秦桧夫妇、张俊、万俟卨)而写的,岳飞名芳千古,罪人遗臭万年,楹联也必将流芳百世;其二,写作上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得非常得体、到位。其上联似乎在说西湖边的青山庆幸自己能陪伴英雄的忠骨,下联似乎在说白铁在埋怨自己无辜被铸成四个罪人遭到千古唾骂。
诗人黄学规在《岳飞》一诗中写道:“武将文臣皆一理,献身社稷自心安”,把岳飞生前曾说过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和一生遵循的“尽忠报国”的高风亮节和广阔的胸怀表达得透彻无遗。
文天祥
其次,要点出的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十分爱读书,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文天祥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到京城临安(杭州)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的答题中以洋洋上万言倾诉了他的改革政治、培育人才、富国救国的理想追求,受到主考官和皇帝的赏识,中了状元。他做官做到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做官并不是为了显示名利,而是为国为民、尽心尽责作出贡献。他的一生,可用“正气、骨气、浩气”三个方面来表述。
一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正气。他有一首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过零丁洋》的诗。其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元朝统治者派人来劝降他时交出去的“材料”。这首诗从古到今已是家喻户晓,尤其是最后两句已成为千万人传颂的为国而献身的座右铭,激荡千古,教育力无与伦比。他在受囚禁期间,除了重抄这首原来已写的《过零丁洋》诗以外,还利用敌人要他写受降书的机会,写下《正气歌》这首诗,歌颂历史上正直不屈、不畏强暴和抗御外侮、以身殉国英烈们的正气。在这首诗的序言中写道,狱中有水、火、土、米、人、日、秽七种气,这样多的坏气,一般人都不能不生病,而自己身体很弱,却在这里生活了两年,还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因为我有以一当七的可以抵挡所有坏气息的气,它的名字叫“正气”。
二是对外来入侵者进行劝降没有丝毫妥协的骨气。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的统治者看到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用种种手法劝他投降为元朝所用,均遭到他的严正拒绝。他对劝降人说:“国家灭亡,不能挽救,做臣子的死有余辜,岂能贪生怕死改变心意吗?”当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忽必烈亲自出马进行劝降时对他说:“你如果能效忠我,立即任命你为(元朝)宰相。”文天祥傲然回答:“宋朝已亡,我只有速死。”在劝降者面前,文天祥始终表现出不畏惧、不妥协、不乞求的民族骨气。
三是激荡千古的凛然浩气。忽必烈奈何不了文天祥,最终只得宣布了他的死刑。他“临刑殊从容,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对执行他死刑的侩子手从容地说:“我所做的只有这些了”,然后面向南面(南宋朝廷)拜了几拜就英勇就义了,享年47岁。过了几天,他的妻子为他收尸,仍然看到他“面如生”,没有一点死灰之气。从他的衣袋中翻捡出一段赞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自始至终表现了这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的浩然之气。
戚继光
第三位突出的民族英雄要说到戚继光。相对于岳飞和文天祥,读者对戚继光的了解要少一点。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县)人。六代为将军之家。他喜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从小向往英雄豪杰,为国建功。16岁时曾挥笔赋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立志要驰骋疆场,保卫祖国的海防。他一生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成为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这里先要说一下什么叫“倭寇”?元末明初时期,日本国内正处于历史上的分裂和混战时代。在残酷的内战中,出现很多残兵败将和一些武士,流亡到海岛上,这些人往往勾结了一些海船上的商人和海寇,侵扰中国沿海各地,他们实际上是一些海盗。这些海盗人数越来越多,侵扰中国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沿海地区遭受他们的侵害为最大,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祸害,历史上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在这些地区转战了14年,他亲自组织和训练了一支抗倭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人称“戚家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取得节节胜利。他所领导的抗倭战争,在明朝的中国东南沿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其二,戚继光不仅是善于战斗的民族英雄,他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带兵的将领多无兵书,而著作兵书的人又非将领,唯独戚继光例外。他所著的兵书皆源于实战,用于实战,验于实战,无空言,不臆造,实在可用。他的兵书著作有七部,其中以《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最为著名,为后世兵家所重,是我国军事的论坛上的瑰宝。
郑成功
第四位要举出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是南明隆武政权重臣郑芝龙的儿子。从小喜文好武,从岳飞说过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话中受到教育,立下救国之志。由于得到隆武帝的赏识,郑成功被封为延平郡王,赐姓“朱”,改名为“成功”,史称为“国姓爷”。他与父亲的政见不同,父亲是个没有节气的人,一向主张降清,而他立足抗清,他打出“背父救国”的旗号,坚持抗清斗争。他一生主要功绩在于率大军东征台湾,收复台湾。1624年,老牌殖民国家荷兰入侵了我国台湾岛,而事也巧合,这一年郑成功刚好出生。30多年后,郑成功率军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岛。
在收复台湾时,荷兰军的头目揆一曾派出使者来向郑成功求和,表示愿意以十万两白银来换取台湾。郑成功严正辞明的对荷兰使者说:“台湾历来是我国的领土,我们现在要收回,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回去告诉你们的头头,赶紧滚出台湾吧!”荷兰头目揆一只得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不仅领军收复了台湾,还领导台湾人民发展生产建设了台湾,他的功绩是不小的。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将永垂史册,他作为一位受人景仰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也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诚如诗人黄学规《郑成功》诗中所描绘的:“大略雄才辉史册,强攻劲渡驾艨艟。身先将士驱荷寇,国土回归建巨功。”
林则徐
第五位要举出的民族英雄是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幼年读书用功,初露才华。一次,学校老师要学生以“山”和“海”做一对七言联句时,林则徐做的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显示了少年林则徐的聪颖和顶天立地的远大抱负。27岁开始做官,为民审判,清理了许多积沉的冤案,获得了“林青天”的称号。以后他在主持抢修运河、黄河堤岸的工程中也做出了很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
1830年,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如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组织了宣南诗社,既研究文艺,也讨论国家大事。他们从清朝的腐败中,意识到了国家危亡的局势,尤其是鸦片问题,正构成社会的一大公害。
1838年6月,黄爵滋、林则徐(时已做湖广的总督)各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禁止鸦片的奏本。1939年3月,林则徐以朝廷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到广东海口查办鸦片事件。对此事,他下了很大决心,他对民众宣布:“如果鸦片一日不禁绝,本大臣就一日不回京,一定坚持到底,绝不半途中止。”他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了许多果敢措施,如责令地方政府逮捕兜售鸦片的掮客、奸商,以及保护走私的头目,贴出布告限期收缴鸦片。当时英国贩烟头子颠地闻风丧胆、四处逃窜,英国商务监督义律企图干扰破坏禁烟,结果被禁烟运动搞得焦头烂额,不得不讲出鸦片存数的实底。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收缴了近两万箱鸦片,价值一千几百万元。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督阵,正式在虎门全部销毁。当时销毁鸦片的大石灰池子上空烟雾冲天,洋商们瞠目结舌,而在场观看的中国人群中响起一片欢呼声。人们纷纷地说:钦差大臣办得太好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了!害国害民的毒根割除了!
在查禁鸦片中,林则徐还获得了另外一项重大收获,那就是从与外国办事人员接触中了解了国外经济情况,形成了他睁眼看世界的想法。他组织人员翻译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翻译了英国人编著的《四洲志》,以后林则徐将此书交给魏源,终于编撰成了在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海国图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是有利于国和家的事,都应该去做,生与死就随其便吧;哪能因为世上有祸有福而避祸趋福?充分显示了林则徐的崇高思想境界。他一生为国为民为民族的拯救与振兴做了大量的事,创下了不朽的功绩,可是,昏庸的道光皇帝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林则徐发配充军到新疆伊犁。历史是公正的,这位匡时济世的英才,探求新知的先驱,抗击帝国侵略的不朽民族英雄,永世受到后世的纪念与称赞。也诚如黄学规诗人为林则徐抒发的抱不平的而赞美的诗:“岂有销烟遭戴枷,治黄负罪同奋锸。民间口口相传好,万代千秋百姓夸”。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