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章建胜
朱熹三番五次“访友康塘”,首先是因为康塘是往返瀛山书院的必经之地;其次是与康塘洪氏父子结下了“同盟结社”、“会文百琴楼”学术友情,更重要的是朱熹与康塘洪氏有着“通家至谊”的原因。
为此,只要是洪氏父子需要他办的事情,不管是为旧谱写序也好,还是为“三瑞堂”和“百琴楼”写记、赋歌也罢,他都乐而为之,“敬而述之”。
早在公元1141年,朱熹之父朱松,就到过康塘,适逢康塘洪氏重修宗谱,朱松为洪氏撰写了《康塘洪氏宗谱引》:“今夫山必本乎崐崘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须有本乎天乙之精,千流万川皆其派也;人必本乎有生之祖,则千子万孙皆其荫也。今阅洪氏家谱,以远及今,统宗衍派,一览百世,绳绳无穷,孝子顺孙,家藏世珍,崐崘天乙,不是过矣。新安朱松。”
三十年后的公元1171年,朱熹应好友詹仪之邀请,到郭村瀛山书院商讨“格致之学”,途经康塘时,见此地风景清幽,深慕康塘文风醇厚,民风淳朴,让他流连忘返。偕与村中隐士洪志曾交谈甚为投缘,结为好友,并将“育英堂”易名“百琴楼”,将“百琴楼”分设为“育英堂”、“天光云影”、“锄花别墅”等作为讲学、抚琴、会文之所。朱熹主张“有教无类”,一时,远近乡儒、学子云集康塘,就连牧童、樵夫也慕名而至,聆听“博大精深、通古贯今”的朱子理学,以至“坐不能容”。
朱熹父子与康塘洪氏有着“通家至谊”渊缘,至少可以上溯到朱熹的父辈与洪氏之间的友谊上来。洪氏乃名门望族,自东晋元兴元年兵部尚书洪绍,从京口迁居新安郡遂安武强溪南木连村,睦州有洪氏自此始也。洪绍公居迁以垦田致富,于始新、遂安、寿昌广置田庄,命诸子分而居焉,后裔允元公见“康塘山川深密,风土淳厚,遂卜居焉。嗣是支繁派衍,诗礼相传,代不乏人”。允元公乃康塘洪氏始祖。
南宋名臣洪皓与康塘洪氏同族同宗。朱熹父亲朱松,官至司勋吏部员外郎,尝与洪皓同朝,洪皓曾以礼部尚书名义出使金国,被金国拘留十五年,至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始得归宋,时人比之汉代苏武。返宋后,洪皓与朱松在反对秦桧“诀议和”的政治立场上,观点一致,态度鲜明。由于朱松和洪皓极力反对秦桧苟安钱塘,均被 贬死饶州、袁州途中。
朱熹又与文名满天下的洪皓三子洪适、洪遵、洪迈,(时称“三洪”)有过同朝为官之情,而且保持着政治立场上的始终不渝。尤其对洪皓及其季子洪迈敬重有加,洪迈亦于绍兴末,以翰林学士的名义使金,金强其在表中改称陪臣,遭到拒绝,被金拘于使馆,几经周折,才放了回来。朱熹对他们父子的民族气节和洪迈的著述《容斋随笔》、《夷坚志》很是称道。凡此种种,便是朱熹对洪皓后代及其康塘洪氏与之维系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与之保持着一种特殊感情的缘由。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余青青 姜智荣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