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民间艺术
乍堨堰碑记
发布时间:2023-12-07 09:12:13

 


●余华贵

  在枫树岭镇下姜村乍堨自然村已倒塌的祠堂残壁中,嵌立着两块年代久远的石碑。一块为至正甲午立,即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立,距今六百六十多年;一块为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刻,距今两百多年。这两块碑的正文内容相同,只是一块碑的字迹模糊,一块碑的字迹比较清楚。

  根据《临淮余氏宗谱》上的《遂安凤林乍堨堰记》内容,对照现存的这两块碑,其实这两块碑的碑文记载的是余氏先祖定居乍堨之初,父子同心,兄弟合力,开田辟地,兴修水利,奠定基业的艰苦过程。

  这碑是对一段坚韧自强、奋斗不息、团结共进的创业史的铭记。

  乍堨畈的东、西、北三面都是靠山,而南面则是临着凤林溪。在它的西边,有横向的山岗濒临溪流,地形险阻、断绝,无法形成通畅的水道,虽然这片田地多是平坦的土地,但只适宜种植桑麻。

  一直以来这个地方虽然有不少于百亩的田地,但无奈水源匮乏,农事耕种的水源都来自九里坑麻境坞塘,这些田地几乎都要依赖于这个水源的滋润。后来,田间的堤坝崩塌,水源枯竭。旱季时,这一带的村民无法依靠这个水源灌溉田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很难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成。

  乍堨堰碑记就记载了先辈们为了改变这一困局的努力。根据碑文记载,被尊为里老三七朝奉的余显文(字镜潭),以身作则,带领众人合力修筑这个堤坝,但随后又被山洪冲破。他担心后山的水流和流沙会淤塞田亩,于是将自己家的二亩五分田地开辟为水渠,使水流得以疏通。他又感慨地叹息说:“我们这些人在这片田野上耕耘,世代居住在这里,却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足够的衣食之源,这是因为过去的人不了解这里的情况。”

  于是,余显文和他的侄子余庆三、余文能等人商议,决定引溪水来滋润这片田地,彻底解决水源匮乏问题,为子孙后代创造长久的利益。

  天历已己年(公元1329年),余显文又将自己家的三亩五分田地交换为九里坑上岩下、上下沙洲末等处的田地,作为修建水渠的根基。他认为粮食是民众天生的生存之本,应以水利来满足农耕的水源需求,确保这一带民众能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因此他将这一决定告知了官府。县令杜公听到他的计划后,认为这样做非常正确,于是委派司吏李伯玉、都长方存斋来共同完成这项工程。

  百姓们听说后,纷纷自发前来参与,无论远近都感到喜悦。他们在深渊中堆积石头,用来建立水渠和堤坝,将高处的土移到低处,填平险阻,阻挡水流,使其顺着溪水而流,建立堨堰。

  然而这项工程非常艰难浩大,余显文离世后,他的儿子余龙魁、余凤翔感到父亲的功业尚未完成,就遵循父亲的遗志,继续修建水渠。最终大家齐心协力将水渠修缮完毕,当水渠贯通时,余显文已经离世多年了。

  水渠通水后,灌溉了二百多亩田地。原本高亢干旱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于是父老乡亲们将此事记录下来,将昔日余显文辛勤劳作于截水土堰、两次拿出自家田地用于水利修建的事迹以及大家同心协力修筑水渠的经历记入碑记,以记述同事们共同努力的始末,崇扬推己及人的品德,告诫子孙不要忘记先辈恩德,每年按时修筑维护,也就不辜负前人的志向了。

  1992年枫树岭水电站建成发电后,凤林溪里的乍堨堰坝也在九十年代消失了。这一段先辈们奋斗的历史就留在了乍堨堰碑记中。

  时光流逝,石碑由于外力侵蚀,字迹逐渐模糊。村民们请来了石匠,重新刻了碑。乍堨堰碑碑刻二次,也说明了余氏子孙承先启后,开拓创业的良好家风。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