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歙岭古道
发布时间:2024-05-17 09:13:55

  ●鲁永筑

  在淳安境内的所有古道中,歙岭古道是海拔最高的一条古道。

  这里说的海拔最高,只是单指它的岭顶高度(海拔1266米),而且是以旧时客旅来往较为频繁、两地交通较为重要作为衡量标准。当然是把那些海拔更高,但鲜有人迹往来的羊肠小道除外。譬如千亩田古道,岭顶海拔1400余米,但人迹罕至,并不属于通商大道,它的交通性质,无法与歙岭古道相提并论。

  歙岭古道,位于姜家镇西北,起点为叶祀村(原为行政村,2007年并入沈畈村),古时称一脚踏二省(浙江、安徽)占三县(淳安、遂安、歙县),是浙皖两地古代的官道。歙岭西南延伸至大连岭之啸天龙。歙岭顶与安徽省歙县的长陔乡相邻,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千年古道穿越而过,连绵有三十多里,全部用打凿过的青石板铺设而成。歙岭顶浙江境内古道长约8公里,属千年石级古代官道(国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歙岭古道还是浙徽两地村民贩卖猪仔、走亲探友的主要通道。沿途主要景点有狮子展肘、石堋桃林、万级燕居台、上山三梦(一梦臣子坪、二梦梅树坞、三梦溏汰弯)、寡妇金泉、金牛耕岭、万岁躲风石、西天盒石、明代古城墙等。

  (一)

  上岭的路,沿溪涧而上。经过时光洗礼的青石板,依着山势向上延伸。脚履磨出来的包浆,透露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信息。同一块石板,承载了古人,也承载了我们,不由令人望路兴叹:“古人不见今人面,古道曾经载古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古道曲折上行,渐渐远离了耕作区域,茂密的长青灌木林给大山穿上了绿衣,葱茏间已经有早发的野樱花亮出了粉色的花蕾。

  途经一段岩石上凿出的台阶,被当地人称为“石舞台”。从石舞台回顾,叶祀村已遮掩在丘壑之间。远山淡墨在天际线下,起伏的山脊,宛若游龙,驰骋于大地上。

  古道撇下叶祀溪的源头,折向西行。越过一道山冈,来到一个名叫“塘汰”的所在。这里有一片数十亩的茶园,静卧在山坳之中。路旁尚存两幢土墙房屋,想必是茶园的管理用房。左侧另有一脉溪流,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高高的棕榈树撑着一把把绿伞,仿佛一个个卫士,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行程已过两个半小时,海拔已达700余米。在这高山之间,居然有一方平地。溪流,屋舍,茶园,构成的画面,有着世外桃源的意境。果不其然,有一则“金牛耕岭”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民谣云:“耕了歙岭通徽港,耕了霞山建县堂,耕了公山置府堂。”

  离开塘汰,古道继续沿溪流上行。茂密的箬叶,掩映在古道两旁。这段路,在梅雨季节,蚂蟥丛生,苦了那些赶猪人。同样是这段路,也逼出了赶猪人的智慧,引出了石灰抹猪、石灰撒路的奇特往事。

  据叶祀村章先生描述:歙岭赶猪人,出自叶祀卢氏和黄岭吴氏。这两个姓氏在郭村直源里人口不多。但他们独具智慧,大多亦农亦商。农忙时节,在家采茶、种地;农闲时节就外出做生意。特别是做赶小猪贩卖的生意,是卢氏、吴氏的专长。

  赶小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专业技巧。几十头小猪,单凭赶猪人的沿途吆喝,它们就乖乖地沿着古道,穿越高山密林,翻越几十里的歙岭,谈何容易?聪明的卢吴二氏祖先,就创造了这种独特的谋生技能,他们父传子,夫传妻,传承着这种绝活。小猪在他们面前,就像一个个听话的小孩子,叫它走就走,叫它停就停,被当地人称为“歙岭古道上的赶猪把式”。

  据说,赶猪人会将一群小猪喂个六分饱,然后身缠猪食诱猪而行。为了防止蚂蟥叮咬,小猪身体上还要涂抹石灰浆。赶猪老把式走在前,哼着领路曲;副把式走在后,嚷着赶猪调。

  “咻咻咻,呦呵呵呵——呦呵!呦呵呵呵——呦呦!呦呦呦——呦呦——”动听的赶猪曲儿,在大山密林中回荡。

  经过蚂蟥特别多的路段,赶猪人一边抓一把石灰一边在路上撒。

  (二)

  再往上走,蜿蜒的古道进入针叶林。虬龙般的松树,老态龙钟,墨绿色的针叶,打团成簇,形态矮壮,颇有黄山松的劲姿。

  前路翻过一道岗,又拐入一个塆。古道右侧有一处“寡妇金泉”,好心人早已利用毛竹将泉水引至路侧,过往的人只要凑上张开口,就可以享用冰爽解渴的清泉。 

  茂盛的针叶林中,夹生着很多木荷树。粗壮者胸径过抱,估摸都是百年老树。

  上半截的古道,基本上是沿着山脊走。虽然山势极其陡峭,但由于密集而高大的落叶林密布于山体,两侧的陡坡并不会让人产生畏惧之感。周遭几乎只有两种树,一种是高乔,胸径10至50厘米,高15至20米,树干光滑、灰褐色,有白色斑点,浅竖裂纹。山下的村民说是沙楸树,也不知道是否正确;另一种是灌木,就是高山杜鹃。

  途中突兀着一道岩石,白灰岩面,形同山子。高约3米,长约6米,上篆朱漆大字“朱元璋躲风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朝末年,为了抗击劲敌陈友谅,曾经带兵过此,偶遇狂风暴雨,临时避风于石后。时隔六百余年,事实早已被时间淹没,口口相传的故事大多归结于传说。

  最后登顶的路,已经脱离了古道。约三百米的土路,陡峭难行。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这是到了考验体力和毅力的最终时刻。

  植被到了这里,就成了混交林。密集而丛生,低矮且芜杂。这些在低山丘陵看不到的植物,在这里因为凛冽的寒风,显得既苍老又萎靡。

  没想到歙岭顶是一个“秃头”,稀稀拉拉的高山草甸应付到了“前额”,就应付不到“后脑”,以致成片风化的沙地寸草不生。

  站在歙岭顶,苍茫的群山皆在脚下。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

  歙岭顶是徽浙两省的界山,往北鸟瞰是歙县的长陔乡,民舍清晰可见。向南俯视,是淳安的姜家镇区域,村庄迷茫在沟壑之间。能够在这“一脚踏两省踩三县”的制高点上,一睹千山万水,与苍穹来一番近距离的灵魂对话,未尝不是一件人生快事。人生毕竟短暂,作为过客,很有必要用脚履抬升自己的高度,用一种征服的心态,加持自己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三)

  在歙南街源山区,流传着一句古老民谣:“歙南街口入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水路弯弯六十里,炊烟混在云雾间。”

  这句民谣,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在街源,山高而水长。峡谷幽深,少有平地,大多的村落都建在半山腰里,袅袅的炊烟,与云雾连成一片。

  事实上,“街源”古称“陔源”。因为歙南方言中的“陔”与“街”是同音。街源河发源于长陔,从地理属性的角度去分析,应该称其为“陔源”,这样更为贴切和合理。不过,当地老百姓早已习惯地称“街源”。还有此源的出口叫“街口”,估摸都是音讹所致。

  从长陔到街口,陔源水路六十里,是新安江的重要支流之一。两岸山清水秀,土特物产丰富。“长陔山宝”“街口金橘”,早已闻名遐迩。

  生长于街源的人对歙岭也非常熟悉:在长陔乡,有一条重要的古道叫“歙岭古道”,乃古徽州通往遂安(今淳安)的重要官道之一。该古道北起歙县长陔乡南源村,横跨白际山脉中部,南至浙江省淳安县。古道开凿年月已无从考据,据现有史料记载及残存建筑推测,至今已存千年以上。另外,因本地方言中“歙与雪”同音,故“歙岭”又被当地村民称为“雪岭”。

  为了完整地走完歙岭古道,我们从歙县南源口村重新出发,探访了歙岭古道安徽境内的路段。

  歙岭古道安徽境内路段的起始处,已修建了南源水库,原有的古道已被淹没。如今要走歙岭古道,首先要通过南源水库大坝的坝顶,然后沿库岸线的便道南行,直至穿过一片茶园地,转过第二个山垄,就能看到铺有青石板的蹬道从库区水面上爬升出来,然后沿着山坡向东上岭。

  古道沿着山坳上行。因无人打理,疯长的灌木柴草,遮掩途中,近半路段需弓腰前行。上行约半小时,来到两条山涧汇合处。一座单孔石拱桥连接两边山体。桥拱上方的石额已长满爬藤,字迹无法辨认。桥头路亭遗址,也仅剩下半截石墙。过桥不久,古道开始向山脊攀高,路面石板却不知所踪,窄窄的土路在陡峭的山坡上以Z字形盘旋而上,沿路尽是杂草、藤蔓、树枝、积水和泥淖,还有随时可能弹到身上的山蚂蝗。

  走到海拔630米的第一层山脊,耗时约两小时。过了山脊,古道宽敞了许多,宽约1.5米的石板路,不规则地向上延伸。在海拔1030米处,有一段古城墙,是一道石砌的壁垒。据传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建。在建国之前,朱元璋曾一度转战徽州,屯兵歙南山区,为了防御外敌来侵,朱元璋令兵士修筑了石城墙。

  石城墙在歙岭古道处,设有寨门。门宽约2米,两边残墙高近3米,寨门顶部已塌落,失去了往日兵寨雄关的气势。城墙中设有多处射击孔,如今仍然依稀可见。城墙内平坦空旷,松树林立。此处松树远观与黄山松无异,松针短小密集,松果硕大,枝干粗壮,势如虬龙,但近看却有天壤之别,其树干灰褐色,光滑,无鳞片状树皮,是我不曾见过的新树种。

  (四)

  据说,歙岭北麓原有南源寺,寺庙近处有燕石岩,有宋代大儒朱熹的摩崖石刻。

  《歙县志》(1935年版)记载:“南源古寺,在二十六都南源石井坑,唐太和三年建,祀梁武帝暨宝。志有古碑存寺,寺后五峰插天,前三瀑布飞泻而下汇为潭,名钵盂潭。有燕石岩,朱文公读书寺中,手书‘新安大好山水’,镌于岩壁,现颓废为园地。”

  经考证,“燕石岩”即南源村后山的“老鹰石”,但许多文史爱好者、驴友多次探寻,均未获崖刻真迹。

  从安徽境内的古道登顶歙岭后,除几丛矮小的灌木,没有任何一点人类文明的痕迹,宛如一位高大的美男子,突然让人看到他那光溜溜的“聪明绝顶”一般,令人失望至极。

  不过好在,到了顶峰,视野开阔了,心就敞亮了。立于歙岭顶峰,北望黄山,诸峰若隐若现,南瞰千岛,绿波影影绰绰。交错纵横的白际山脉,浓缩进视野的就是脚下这条蜿蜒起伏的山脊线,犹如虬龙盘踞在皖浙之间,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

  与歙岭顶遥相呼应的是东面山峰上成片的映山红,红艳艳的,一直延伸十几座山峰,无边无际,若红霞坠落人间。

  高山映山红,开花迟,花期长,常根植于山峰峭壁,能忍受贫瘠干旱、风霜雨雪,故与黄山松齐名。

  歙岭的映山红倔强地生长在这片裸露贫瘠的岩石沙砾上,鲜艳的红点缀着大山的绿,这不正是大自然镌刻在歙岭上的“新安大好山水”吗?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