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新闻 > 时政要闻
浙江老年人口破千万 杭州养老调查:“幸福的晚年”不尽相同
发布时间:2019-03-19 08:44:22

编者按:养老,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话题。“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2019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问题的描述,一字一句扣人心扉。当前,我省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老年人口比例已高达21.77%。“今天,我们如何养老”的问题,已真切地扑面而来。连日来,本报记者在我省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最多的杭城展开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杭城老人的养老现状如何?对晚年生活有着怎样的期许?又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哪些做法值得推广?从3户老人的养老选择到497份调查问卷(文后附结果),我们努力为“幸福的晚年”寻找路径和注解。


“幸福的晚年”不尽相同,请看——

杭城三户家庭的养老选择

浙江在线杭州3月19日讯(记者 童桦 张梦月 王逸群 霍翟羿)

不想给孩子和社会添麻烦

但最怕哪天身体撑不住了

华家池34幢很难找,就连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门牌号;但华家池34幢又很显眼,因为一问杭州首部加装电梯在哪,老人们都会遥指一处。去年,华家池社区联合多个部门,为老人们加装了电梯。作为本幢加装电梯的发起人,今年85岁的潘根生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从心态到生活方式都门儿清。

CshKHVyP2ZqATtGGAALMyebNX1I148.jpg


潘根生老人记者 姚颖康 摄

潘根生和82岁的老伴贺鑫从浙江大学退休后,仍一起住在这处90平方米的房屋里。最近几年,他俩不同程度地遭遇着岁月的侵蚀:自己两年前摔了一跤,伤了脊椎骨,听力也大幅下降;老伴糖尿病日渐加重,不仅视力越来越差,还摔伤了膝盖,整日与床相伴。两个儿子各自有小家要照顾,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其左右。

这样的养老画像,其实是杭州大多数老人晚年生活的写照。“不是没有考虑过请保姆和去养老机构。”在自己卧床期间,潘根生聘请了一位住家保姆,但用他的话来说,“我们吃得清淡,她要多放油盐;我们喜欢安静,她睡觉打呼噜。”潘根生和老伴还发现双方生活习惯不同,但又不能要求对方也跟着走,彼此谨慎小心地相处着,“对她们来讲,这只是一份工作,做不到心贴心。”

眼看3个月到了,老人便辞退了保姆。儿子一看保姆解决不了问题,又向老人提出了去养老机构的建议。巧合的是,两位老人也在动这个脑筋。“我俩退休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1万多元,要住就住好一点的养老机构。”潘根生便拖着老伴赶往位于良渚的随园嘉树护理院考察。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们坐着地铁1号线到良渚,下了地铁还要转公交车,实在是太折腾了。”他回忆说,这家主打邻里型养老的机构以公寓形式出租,5年租金30万元,此外每月护理费大约在1万元左右。虽然护理院有两室一厅的独立空间,也有其他老人做伴,还有令人羡慕的高端老年食堂,但吃饭要排队这一点,让潘根生着实不自在。而有洁癖的老伴看到所有人的日常用品需集中摆放时,也摇了摇头。

“你们身体越来越差,万一出事呢?要不去医养机构看看?”儿子们三番五次来劝,两位老人又踏上了考察医养机构的路。“那边只能每天测量血压,定期把我们送去体检,但生病不是定期的呀!”潘根生对此很无奈。儿子问:“要不我让媳妇来照顾你?”老人们又说:“算啦,老人要求也多,自家人一样开不了口。”

两位老人决定不再折腾,索性在家看看报纸、读读新闻、听听音乐。身体相对硬朗的潘根生,自然担负起照顾老伴的使命:每天早晨6时,他先起床为老伴做早餐,随后骑车到菜场买菜,赶回家后再为老伴熬中药,紧接着烧中晚饭;午休后和几个朋友煲电话粥,到了晚上看看电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人不服老不行。刚退休那会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也不安分,到处旅游。社区里住的都是我的同事和学生,找个伴散步也很方便。”潘根生回忆道,但当周围老人都爬上80岁时,社区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串门的同事少了,楼上楼下的同事说没就没了,老伴身体越来越差,也不允许我离开她的生活范围;孙辈长大读书,儿子们也不可能时常来。”

社区老年食堂,倒是为老人们减轻些生活负担。不过,在潘根生看来,菜品单一、口味偏咸、米饭过硬都是问题,并不适合自己的口味。此外,社区里没有老年活动空间,晚年生活还是稍显单调。他说,哪怕有些简单的运动项目也好,“再有个医养机构就更好了,可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

搬离冷清的商品房

在福利院里交了一群新朋友

“王叔叔王阿姨,身体怎么样,都好的吧?”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2号楼某房间,这样的问候每天都会响起两遍。“都好都好,谢谢你们关心。”打开房门,王礼湛亲切温和的声音传了出来。这是他和妻子王灿荣居住在此的第3个年头。每天接受护理员和护士长的“查房”,已成他俩的习惯。

CshKHVyP2ZuAGU6ZAANmKJHxhes343.jpg


王礼湛、王灿荣夫妇。 记者 张梦月 摄

“我得过结肠癌,开过刀,心脏和腰椎也不太好。”与丈夫同岁的王灿荣还患有帕金森病,说话时手止不住地抖动。另一边,王礼湛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老年慢性病,“我们在半年里考察了五六家养老院,这里能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收费也适中,两个人每个月也就2000多元钱,所以决定搬进来。”

“之前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周围都是认识的人,但年纪大后走楼梯开始喘了。2013年,在两个女儿的劝说下,我们换成了电梯房。”王礼湛说。

一套市中心崭新的电梯房,或许是时下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物质条件,但对王礼湛这样的老人来讲却并非幸事。他们感受到了之前在家属大院里从没有过的“槽点”。

“邻居都是小年轻,不熟悉也没话说,突然有种‘举目无亲’的感觉。”王灿荣随后又想去上老年大学,但问了一圈,“超过80岁就没有学校愿意收了。”更郁闷的是,由于场地限制,商品房所在的社区不太举办活动。这样一来,拓展交际圈的几条路都被“堵死”了。“冷清是当时最大的感受,这不是我俩想要的养老生活。”迎着早春和煦的阳光,王礼湛笑着对我们说。

耄耋之年,比起心灵上的空白,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更让人担心。“2013年的一天,我推着自行车到地下车库去,车子没刹住,不小心摔了一跤,脸上划出一道大口子,鲜血直流。”当时,妻子出门去了,女儿过来最快也要半小时,王礼湛慌了神,捂着伤口一路走去浙大一院,“最后缝了十几针,你看,现在也有疤。”

此后,王礼湛和妻子动了去养老院的念头。不久后,在美国的小女儿也打电话来劝说。他说:“可能有的老年朋友不愿去养老院,但我们没有犹豫,很爽快地答应了。”2015年,王礼湛两口子逃离“水泥森林”,来到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这一住就是3年。没想到,离开家的他们收获了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他们在这里结交新朋友,开办文化课堂,也会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手牵手出门旅游。

走进他们居住的小屋,两张朴素的单人床映入眼帘,冰箱、电视、洗衣机一应俱全。墙上,贴满了王灿荣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桌上,摆满了王礼湛平时爱看的一摞摞书。比起在家时,王礼湛夫妇更爱往“外”跑了,因为住进养老院,他们惊喜地发现了“新大陆”。

这家福利中心住着1000多位老人,有退休干部、企业员工、工程师等。“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交际圈。”王礼湛还集结起各行各业的朋友,开办起文化课堂,定期和其他同伴商讨每期主题。王灿荣则加入书画班、唱歌班、太极拳班等兴趣小组。这天下午,她还打算和姐妹去看场电影。

和孩子的牵挂联系,没有因住进养老院而变少。前不久,福利中心给老人房间安上WiFi,王礼湛可以免费和小女儿越洋视频,每个月省下了100多元通讯费。大女儿每周来看望父母一次,带点蔬菜,聊聊家常。他说:“进养老院后,女儿对我们的晚年生活放心多了。”

不过,王礼湛两口子也发现,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时不时会牙疼、关节疼,但福利中心里只有内科医生,不对症。他问:“能不能请社区卫生院以上级别的医院入驻,开设牙科、骨科等其他科室?”

独居的晚年里

他在“被需求”中充实了生活

“越住,越感觉和流水西苑分不开。这里有人听我说话,有人需要我帮忙。让我一个人住养老院去,我也习惯不了。”

在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流水西苑,记者遇到了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何思一。面对如何养老的问题,他如是欣然作答。而跟着他在小区里逛一圈、社区里坐一坐,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

CshKHlyP2ZqAJJjMAALmwDvJG5M267.jpg


何思一老人。 记者 姚颖康 摄

1987年,老何夫妇住进了流水西苑这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20年前,老伴离去了。独身一人的老何,不愿意靠儿子养老。他说,自己每月有4000多元退休工资,虽不多但也够用。儿子来看他时,也会给些生活费,却总被他拒绝。如今孙子也工作了,老何更是无牵无挂。

独居多年的老何,未曾给我们一点儿孤独感,谈吐举止都落落大方,充满活力。深入交谈后,我们才得知答案。

老何的老年生活中,邻里互助、社区活动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他当过16年的楼道书记,支部党员每个月过组织生活,他都会积极发言;开设“老何理发室”,免费为老人理发十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不少老友会向他讨要福字和春联,每逢寒暑假,还在社区开书法班,教孩子们写字练字。

老何笑说,人老了,物质的需求已经很淡泊,但精神上的渴望往往更强烈——他习惯了“被需求”的感觉,做楼道党支部书记、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帮助和自己同龄的老人,都让他更加有“活着”的实在感。

“老何理发室”是他十几年的心血结晶。老何的理发手艺是年轻时当兵学到的。2003年“非典”时期,小区里的老人都不敢出门,有些人头发长了也没地方理。老何看在眼里,便带着剪刀、推子和刷子,搬了两张凳子在自家单元楼下,开了个“露天理发室”,专门给老邻居们剪剪头发;后来,找老何理发的人越来越多,社区给老何在小区里找了一个小房间作为固定理发场所,每周二下午他会免费给60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理发。

通过理发,老何和许多老人都成了朋友。岁月不饶人,掰掰手指,老何已送走了3个“老顾客”了——临终前,他们在病床上让子女、家人打电话给老何,想请他来帮忙理最后一次头发,“清清爽爽地走”。头发和眼泪一同掉落在被子上,这是最让老何难过的回忆之一。

作为老人们在生命最后年头里交上的朋友,老何最了解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他们愿意把我当朋友,让我来送他们一程?其实社区很多老人的老年生活都很孤单,对他们来说,生活条件不一定要很好,但是能有人陪他们说说话、搞点活动,日子就能过得开心很多。”

有邻居会在私下里羡慕地说:“我家老人要是能有老何这么好的身体、精神,该有多好!也不用我们整天提心吊胆了。”

其实老何自己知道,岁数上去了,终究是一年不如一年的。“以前从没得过大病,4年前得了次急性糖尿病,整个人都‘垮’下去了。”老何说,别人眼里的硬汉也有软肋,每天要拿胰岛素针筒对着自己的手臂扎下去,心里的坎没那么好过,“当时我就想当兵时有多苦,还能输给一针胰岛素不成?心一横,就扎下去了。”

早晨6时起床,掐着谷电烧水,然后读书、写字、刻章、去理发室、开书法班……晚上10时半看完国际新闻上床休息。老何每天过着充实而自律的生活。

身体有状况了怎么办?老何对此也很乐观,他说自己兄弟姐妹多,孩子也会回来照顾自己,但他身边的人终究有些担心。

“社区老龄化的程度,大家眼睛都看得到。”流水西苑社区的社工告诉记者,“对于独居老人,很多社区都会组织定期上门看护,提供各类服务。我们社区的热心老人还自发成立了‘乐龄互助社’。但面对居家养老的难题,社区层面能做的事终究有限,老年人需要更多关注。”

记者收回的问卷显示:杭城近九成老人首选在家享晚年——

居家养老,如何安心又舒心

CshKHVyP2deATu8DAANlKKylszg551.jpg


健身气功爱好者在西溪湿地演武场练习八段锦等健身套路。 戚建卫 摄

浙江在线3月19日讯(记者 童桦 张梦月 王逸群 霍翟羿)

“幸福的晚年”,应是什么模样?“可期的未来”,如何从当下构筑?

不久前,本报联合杭州市民政局设计问卷,通过手机转发、实地走访以及委托社区等方式,就养老现状、意愿、建议等展开抽样调查。两个版本的问卷,各10个问题,抛向杭城的500个家庭,既问父母,也问子女。60岁至70岁的老人,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是此次问卷调查的主体,也是即将面临养老问题的主体。我们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老有所养”的答案。

最后收回的497份有效问卷,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

即便在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养老机构不断升级的今天,近九成受访的杭城老人依然表示,他们更希望与家人一起居家养老。

父母的心声

生活方便隐私度高

近九成人倾向在家养老

问卷调查显示:60岁至70岁为主的父母群体中,近九成老人首选与爱人、子女一起居家养老,七成老人不喜欢聘请保姆照顾自己。

在发放问卷时,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尽量均匀地覆盖每个年龄段的老人群体。但从最后收回的结果看,“父母十问”的受访者主要是60岁至70岁的老人。对此,参与调查的记者、民政工作人员、社工都袒露出一致的原因:年纪过大的老人,尤其是上了80岁的,很难再配合做好问卷。

“人不服老不行”,这是住在华家池社区、85岁的潘根生老人说过的一句话。的确,即便身体曾多么健壮,学识多么渊博,人生多么恣意,但在变老的身体、衰退的器官面前,都要尽早谋划自己的后半生,努力过上相对幸福的晚年。

对自己的养老方式,您更倾向哪一种?这是问卷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题目。老人们的选择,关乎今后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

子女陪伴的居家养老、聘请保姆的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在这3个供选择的答案中,我们发现,在养老机构这个选项上打勾的人并不多,仅占约12.55%。正如住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王礼湛夫妇所说的,“可能有的老年朋友不愿去养老院”。

不愿去养老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杭州滨江区的阳光家园,我们碰到了正在为父母挑选养老机构的王师傅一家人。他们在详细了解收费标准和养老机构包含的服务后,显得有些犹豫。“这里每个月床位费从2000元到5000元,护理费从600元到6000元,伙食费最低600元,虽然选择多、服务多、环境好,老人的素质也挺高,但我爸妈可能还是会选居家养老。”王师傅说,养老的事还得大人定。

和10年前只有公办养老机构,一有床位就被一抢而空的现象相比,如今,养老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价格体系和服务也更加多元。杭州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也可佐证:2013年至2018年,杭州的养老机构已从129家发展到300家,其中公办80家,民办220家(含公建民营69家);2010年至2018年底,床位总数从0.76万张增长至6.9万张。

不过,增长的数字与现实的需求之间,仍有一定距离。家住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春江社区的80岁老人周联珍对记者说,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优惠、配套也好,但是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环境、服务都好,但价格过高,不太舍得。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内心。尽管社会日新月异,变化万千,但“在家养老”依然是大多中国老人的传统观念。周联珍说:“一是小区周边配套完善,生活很方便;二是在家养老的隐私度也比较高。”而这,也是她周围老人普遍的想法。

问卷调查显示:30岁至40岁为主的中青年子女中,近七成人愿意和父母一起居住,九成子女愿意给父母聘请保姆。

CshKHVyP2diAF0FbAAMx0liezdI103.jpg


杭州馒头山社区照料中心,老人在康复训练。 记者 倪雁强 摄

子女的忧虑

近七成人愿和父母住

全天候照料不现实

30岁的青年人或许还未接受父母正在变老的现实,但对40岁的中年群体而言,父母如何养老的难题已直面而来。

这次调查中,大多数子女通过手机完成问卷的填写。从结果看,目前他们的父母中有96.72%是在家养老,主要原因也是“大多父母身体还好,能自我照料”。不同于“年轻子女不喜欢与父母住在一起”的社会论调,近七成子女表示愿意和父母一起居住。

“现在大多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深知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家住杭州下城区长庆街道水星阁花园的邓女士说,“只要住房条件允许,父母有明显意愿,子女就应该接老人同住,这样更方便照料。”但她也表示,同时要达成这些条件,真的也不容易。

她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最重、工作任务又最繁重的艰难时期。一旦父母出现长期卧病在床、需要不间断照料的状况,家庭的负担、内心的焦虑就不言而喻了。”

更大的忧虑,也来自于居家养老这种方式尚存在的弊端。在询问子女“如果父母选择居家养老,哪些问题是您关注的”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每张问卷都勾选了“老人的安全”这一项,其次是“是否有人照料”、“老人的精神生活”。

为确保年迈父母的人身安全,九成子女表示会聘请保姆加以照料,六成子女愿意送父母去养老机构。但在这两个问题的选择上,受访双方的回答并不一致,因为近九成老人喜欢居家养老,但七成老人又不喜欢保姆照顾自己。

梳理完497份问卷,我们已得到一个鲜明的信号:居家养老,会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养老方式。但完全倚靠子女在旁24小时照料的居家养老方式也并不现实。因此,不用离开家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是最理想的发展方向。

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我们并不陌生。自2011年起,杭州就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老人推出“全托”“日托”等服务。同时,每个街道在社区兴建老年食堂。

春江社区也是杭城较早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之一。社区书记王晶告诉记者,社区共有5000多位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500余人,随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95%以上的老年居民都选择居家养老。

不过,实地走访杭城多个社区、多位老人后,我们也发现,不同社区的不同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有人对老年食堂赞不绝口,也有人认为菜色品种不够丰富,口味也与自己不符;有人认为社区文化生活丰富,有人则觉得比较单调枯燥。

问卷调查的结果更为直观。八成老人希望社区老年食堂能有较大提升,四成老人认为居家养老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而老人们下决心去养老机构的最大原因,也是“养老院会有较好的医疗设施,能就近就医”。

从个体访问到问卷调查,社区居家养老目前存在的“短板”,也变得明晰起来。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董红亚:要依靠市场,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居家养老也能承担机构养老的功能,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杭州的探索

嵌入式微医、喘息服务等

品质养老未来可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就多次提及“养老”两字,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并明确要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

从这些政策红利也可看出,在面对“今天,我们如何养老”的问题上,我国将加快补上“短板”,推动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面发展。

对此,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杭州将抓住契机,破解难点,拉长“短板”,以打造“最具养老幸福感”城市为目标,探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养护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首先要破解的就是‘用地难’。”杭州老城区某街道民政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市中心老旧小区最应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但老城区寸土寸金,老小区用房紧张,若要建老年食堂、活动中心,只能想尽办法改建已有的房屋。

缺地少房怎么办?走进杭州富阳区富春街道,我们看到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富春街道住着两万余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虽已达100%,但一直以来,养老服务更多集中在娱乐休闲上,餐饮配套环节薄弱。考虑到部分社区用地用房紧张,分散经营成本太大,他们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并于去年7月建成使用。中心内设老年食堂300平方米,由一家餐饮企业投资建设。不仅如此,他们还联合“美团”,推出“互联网+助餐”服务。街道35个社区的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可在家准时吃上热乎乎的营养餐。

“医养结合”,是让老人们安心在社区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杭州,依托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载体,建设“嵌入式”微医服务机构,正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去年底,家住上城区南星街道复兴城市家园的张阿姨左膝创伤,动了手术,每隔三五天得换药。过去,她需要到两公里外的街道社区卫生中心换药。但现在,开设在小区6号楼的普惠型康复护理站的吴勇超医生会上门帮她换药,这让她感到特别欣慰。

上城区,这个全省最“老”的城区,目前已建成6个普惠型康复护理站。吴勇超医生所在的护理站,镶嵌在居民楼里,外观虽不显眼,功能却很齐全。一楼是中医科、心理咨询室、药房、护士站和老年活动室;二楼是内科、针灸推拿室、理疗室等,配有1名内科医生、1名中医科医生,3名推拿师,还有数名护士。“小病不出社区”,这让老年居民的晚年增添了幸福感。

面对越来越多变“老”的市民,杭州还在努力探索更多。

卫生间扶手、防滑护垫、助浴凳……这些养老机构里的设施,今后在杭州部分老人家庭也能见到。今年,杭州将面向低保等特殊困难老人家庭,试点开展适老化改造,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改造成更适合老年人生活的模式,提升其晚年生活品质。

同时,杭州开展5年多的智慧养老服务,今年将迎来一次大升级——民政部门将在部分区、县(市)试点推行养老服务“一卡通”,改造完成后,老人“刷卡”便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就像刷医保卡一样方便。

“喘息服务”,更让人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居家养老,意味着子女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照料父母。若父母常年卧床,或保姆回乡过年,子女的辛苦也不言而喻。

对此,探索开展“喘息服务”,关怀家庭成员,成了杭州民政部门今年想做的事。就在今年春节前,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推出短期的“喘息服务”,在保姆空档期为家庭提供照护方案。老人有养老机构照护,家人春节出游也少了后顾之忧。

长期研究养老问题的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董红亚认为,养老事业已从过去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我们要依靠市场,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居家养老也能承担机构养老的功能,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今年,市人大将《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列入我市重点立法项目,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法制化保障,我们将推动条例尽早出台。”杭州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条例的出台,有利于推动杭州从“数量养老”向“品质养老”转变。

【浙江新闻+】调查问卷以及结果

父母十问

1.您今年多大?

①60岁至70岁(83.64%) ②70岁至80岁(14.55%) ③80岁以上(1.81%)

2.您目前在哪里养老?

①家里(87.27%) ②养老机构(3.64%) ③医养机构(9.09%)

3.对自己的养老方式,您更倾向哪一种?

①子女陪伴的居家养老(82%) ②聘请保姆的居家养老(5.45%) ③养老机构(12.55%)

4.您目前和谁一起养老?

①独居(10.91%) ②爱人(81.82%) ②子女(7.27%) ④朋友(0%)

5.您倾向和谁一起养老?

①爱人(81.82%) ②子女(10.91%) ③朋友(7.27%)

6.您的经济来源是?(多选)

①退休金(98.18%) ②子女供给(18.18%) ③政府生活补助(5.45%)

7.您愿意聘请保姆吗?

①愿意(20%) ②不愿意(72.73%) ③无所谓(7.27%)

8.如果您选择居家养老,您认为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多选)

①社区食堂(50.91%) ②社区娱乐健身服务设施(34.55%) ③居家养老服务人员(54.55%) ④其他(3.64%)

9.您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技能水平的满意度评价如何?

①满意(9.09%) ②一般(45.45%) ③有待提高(41.82%) ④其他(3.64%)

10.如果选择机构养老,哪些是您最在意的?

①居住环境(38.18%) ②便捷的交通(23.64%) ③完善的医护设施(76.36%) ④安全、健康的餐饮服务(58.18%) ⑤其他(0%)

子女十问

1.您今年多大?

①30-40岁(70.49%) ②40-55岁(21.31%) ③55岁以上(8.2%)

2.您的父母目前在哪里养老?

①家里(96.72%) ②养老机构(1.64%) ③医养机构(1.64%)

3.您愿意让父母和自己一同居住吗?

①愿意(68.85%) ②不愿意(31.15%)

4.您愿意让父母去养老机构养老吗?

①愿意(60.66%) ②不愿意(39.34%)

5.您是否会定期给父母赡养费?

①是(86.89%) ②否(13.11%)

6.您是否愿意为父母聘请保姆?

①愿意(86.89%) ②不愿意(13.11%)

7.您自己将来希望选择哪种养老方式?

①居家养老(55.74%) ②社区养老(14.75%) ③养老机构(29.51%)

8.如果父母选择居家养老,哪些问题是您优先关注的?(多选)

①老人的精神生活(77.05%) ②是否有人照料(81.97%) ③老人的安全(77.05%)

9.如果挑选养老机构,哪些问题是您考虑的?(多选)

①环境(77.05%) ②价格(68.85%) ③完善的医护设施(85.25%) ④安全、健康的餐饮服务(91.80%) ⑤其他(4.92%)

10.您认为养老体系建设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多选)

①提高养老保障和医疗水平(88.52%)

②落实子女的赡养责任(45.90%)

③加强养老机构建设(78.69%)

④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养(86.89%)

⑤加强社区养老服务(73.77%)

⑥其他(0%)

  来源: 浙江日报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