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小编走基层丨告别船屋住进公寓楼 浙江“水上吉普赛”开启新生活
发布时间:2019-05-10 17:16:53


暮春时节,记者近日来到平湖市曹桥街道横河新村,85岁的李巧宝正翻阅着曾孙女的照片,新降临的小生命让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窗明几净,井井有条,这是我们走进这户刚升格为四世同堂家庭时的第一印象。谁曾想到,十年前,这家人的居所还仅是一艘弓腰进出、四处漏风的船屋。

一叶之篷,舟楫为家。1948年,这个“渔民世家”划着船屋从苏北“飘”到嘉兴,靠捕鱼为生。

过去,浙北河网中有不少境遇和李巧宝家相似的人家,浙江日报曾发文《最后的“水上吉普赛”》关注过这个别样的群体。拂晓前,他们摇橹而出,养殖水产,或捕鱼售卖;夜幕时,他们宿在船上,枕河而居。

2009年,李巧宝长子吴龙宝在船上进行捕鱼作业。

到2008年底,嘉兴共有船屋989艘,涉及总户数966户、3289人。这些渔民祖辈大多来自苏北,解放前一路捕鱼漂泊南下,穿行于风浪中。渔舟唱晚、碧水泛舟…这些入诗入画的场景,在他们眼中却代表着辛酸。

一艘仅6米长的船屋,曾住着李巧宝一家五六口人。低矮的船舱里,做饭、进出都得弓腰弯背,睡觉也要侧身屈膝;狭小的甲板上,摆不下椅凳,只能盘腿而坐。遇上恶劣天气,船屋得躲避到小浜,有时还要弃船上岸。“风雨最大时,船顶也被掀翻过。”54岁的吴龙宝是家中长子,幼时的他最羡慕岸上人家。

1983年,吴龙宝和青梅竹马的渔家姑娘成婚,婚房是一艘30多吨重、“风刮不走,雨吹不进”的船屋:拉上电线,隔开空间,就是流动的“三室一厅”。为了既美观又防潮,他还挑选质量优良、外形亮丽的柏树木做船屋主材。几年后,两个女儿相继在船上降生。让全家结束漂泊生活,时刻记在吴龙宝心头。

渔民们离开简陋的船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公寓楼

上岸,一直是渔民们最迫切的渴望。在政府和渔民的共同努力下,渴望逐步变成现实。

1968年,我省渔区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不少渔民分到宅基地上岸盖房。但房子年久失修后,很多清贫的渔民重返水上。

2010年,嘉兴市全面推开渔民上岸及养老安置工作。当年,平湖市投资1000多万元在横河新村建造的三幢公寓楼拔地而起,首批60套渔民安置房落成。曹桥的无房渔民终于实现了安居梦。

公寓楼内部

2015年,平湖市开展“五水共治”,剩余的船屋均被拆除。经过街道拆迁补偿、就业推荐、技能培训、添置社保等辅助工作,截至2016年,曾在曹桥水域生活的66户、210位渔民全部上岸,彻底告别“水上漂”。

有人坐进了办公室,有人继续水产经营。即使习惯岸上生活,人们依然与水为伴。

55岁的薛根法曾以养殖甲鱼和虾为业,上岸后成为一名环境监督员,现在每天负责检查和记录曹桥社区内的垃圾倾倒情况。

范忠孝夫妇放弃捕鱼生活,上岸后承包起虾塘。

“每天都是后半夜作业,清早就去市场贩卖。”范忠孝夫妇放弃起早贪黑的捕鱼生活,承包下33亩虾塘,除了每年约10万元养殖收入,每人每月还有1800元养老金。生活改善后他们还另购了一套房屋。

吴龙宝和弟弟受街道委托,接下了河道清洁和水生植物种植工作,一直守护着曹桥共158公里的河道,每月收入还可以增加六七百元。

吴龙宝的弟弟正在测量河道深度。

“像城里人一样朝九晚五,真好!”如今,横河新村的居民虽然仍称自己为“渔民”,却再也不用随水而飘。

走在这个安静舒适、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小区,柔和惬意的斜阳在枝条间穿梭,照在人们喜笑颜开的脸上。风和日丽时,他们或三三两两围坐一起拉家常,或耐心细致地摆弄花草;日薄西山后,昔时枕水入眠的人在遮风避雨的屋里安然入睡。“水上吉普赛”们上了岸,开始了脚踏实地的新生活。

告别没有故乡的乡愁,安家更安心

人在船中,随波摇曳。作为偶尔的体验,是诗意;作为每日的生活,便有些困苦。

采访中,我们接触到的渔民都曾在船上憧憬着有一天可以真正走上岸,过上遮风挡雨有水有电的现代化稳定生活。

2010年渔民陆续上岸。从水面到地面,适应期也有艰难。有人觉得捉鱼比拿扫帚更舒坦,有人刚上岸时连久站都不习惯。

可喜的是,几年后他们都过上了安稳的新生活,曾经挥之不去的漂泊感逐渐消失。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今后,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再也不用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