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万物繁茂,夏日意浓。
6月13日,杭州余杭。一场创客的“大派对”——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拉开帷幕。
火热的“双创”,令浙江迎来了世界的目光:这里传承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创新精神,这里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公司,这里打造了引领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这里集聚了国内外心怀梦想的创客,这里落地了众多的改革试点,这里串起了驱动发展的创新走廊……
人们不禁要问:浙江创业创新的活力之源究竟在哪里?窥一斑而知全豹。曾有人到访浙江诸多特色小镇之后发问:特色小镇的创新生态为什么如此生机勃勃?答案里有三个关键词:阳光、沃土、蓝天。这,也是浙江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奥义所在。
阳光
包容万物 自由生长
创业成功有什么诀窍?3个月前,方毅带领“个推”(浙江每日互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上了A股创业板。这之后,问他这个问题的人更多了。
2005年,还是浙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方毅选择了创业,他在杭州古荡湾南苑租了一间房,并在墙上郑重地贴上“与硅谷赛跑”的宣言。从手机通讯录备份充电器“备备”,到国内首个即时聊天软件“个信”,再到专业的数据智能服务商“个推”,创业14年,方毅从未离开杭州。
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群体,方毅的答案或许有所不同,但他走到哪里都不忘点赞的,是杭州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只有失败的项目,没有失败的创业者。庆幸自己的创业之路从杭州起步,这里的阳光雨露给了创业者宝贵的自由成长空间。”
让许多创业者念念不忘的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成立已经10年了。在这里,只要有想法,都能得到热情的鼓励。包括方毅在内,当年的毛头小子中,有3个人的公司已经上市,还诞生了一大批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
十年,创业的风口换了一波又一波,杭州离创业者心目中天堂的模样也越来越近。今天在杭州创业,更深切的体会可能是这里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创业生态——平台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吸引着海内外“双创”者来此自由生长。
不只杭州。过去一年,有49万人用双脚将票投给了浙江,来到这片创业创富的沃土安身立命,追逐梦想。不久前,在各省陆续公布的2018年度人口抽样公报中,浙江常住人口的增长量再度位居全国第二。同时这也是浙江连续两年人口净流入居全国第二。
吸引他们的,正是这片洒满阳光的土地——一个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业者自由成长的空间。
正如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所言: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创新成果不是圈养出来的,更不是评审出来的,而是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创业者要到市场中磨砺,而不是放在温室里来培育。
“前不久我们又从知名高校引进了硕博士人才,整个研发团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了。”猛将到来如虎添翼,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冀众干劲十足。从成立之初的两三人,到目前40多人的小团队,硕博士占研发总人数的59%,“纤纳”迎来了快速发展。
这里离市场最近。今天的浙江,像“纤纳”这样高起点的创业创新团队纷至沓来,分布在杭州、宁波、嘉兴多地,尤其是在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城西科创大走廊、G60科创大走廊浙江段等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块。
从前几年的“到浙江打工”,到如今更多的是“到浙江创业”,一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家队伍正在形成,他们就是浙江的创新活力细胞。
沃土
市场导向 制度供给
不久前,浙江圣达生物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发现,其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顺利通过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审批备案。从业主资料提供到完成备案,该流程只用了半个月时间,而在实施审批改革前,至少要花费45个工作日。
在浙江,许多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地方政府对创业创新最大的支持,不是给钱给地,恰恰是长期以来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的制度供给,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张金名片。近年来,浙江以此为突破口,撬动各领域全面改革,努力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发展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商事登记一网通”、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最多100天……各地通过改革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最近,我省又推出投资项目审批惠企改革大招——全面推行区域评估。选址意见书、节能审查意见、洪水影响评价、压覆矿产资源批复……投资项目审批涉及的这些评估事项,以后将由政府统一办理,企业不用再操心。
“企业和政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对政府来说,重在用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去推动市场和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打造创业创新生态,浙江政策先行。早在2013年5月,我省就出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此后几年,我省密集颁布各项促进“双创”的政策,推动人才和产业集聚。与此同时,通过优化制度供给与服务方式,让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无缝对接,让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环境更优。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我省还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科技资源向小微企业开放共享。比如,浙江创造性地以推行“创新服务券”等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实施公众创业创新服务行动,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全面开放共享。
据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全省“创新券”累计发放26.37亿元,使用16.81亿元,兑付13.15亿元,共有2993家载体为23364家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96783次。
蓝天
科技创新 澎湃动力
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施一公、生长调控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许田、纳米光子学研究权威学者仇旻、世界知名有机合成化学家邓力……这些学术“大牛”有一个共同的头衔:西湖大学教授。
作为一所民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去几年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全球招聘一流的人才。截至目前,西湖大学正式签约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已有近百人。
就像斯坦福之于硅谷,哈佛、麻省理工之于波士顿,新生的西湖大学,必然是杭州这座创新之城的一大助力。创业创新,高水平的大学就是蓝天苍穹。
关心浙江经济的人士发现,最近几年,在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支撑下,浙江在科技创新领域密集推出一系列举措,堪称大手笔!
不久前,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有望于2019年底开工建设。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表示,装置的建成将为理论研究革新、深部资源开发等带来极大利好。
正在全速运转的浙江经济“最强大脑”——之江实验室,一年多来,已形成了一支100余人的青年科研队伍。实验室负责人朱世强曾表示,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建立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亚于再造一所高水平大学。”
超常规的大动作,彰显的是浙江补齐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短板”的决心。
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补“第一短板”须用好人才这个“第一动力”。给科研工作者松绑,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解除桎梏,这是科研人员的心声,也是经济转型的呼声。
“一旦产业化,未来胶质瘤只需要打一针,就能彻底治疗,费用将是现在的几十分之一。”对自己的成果——“溶瘤痘苗病毒改造技术”的产业化前景,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恭楚博士信心十足。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的首个作价入股案例,这一科研成果以专有技术作价1000多万元与广州一家企业合作,并通过公司化来推进成果产业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让人才创造的知识有合理的价值回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包括《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举措。
眼下,充满活力的“双创”对浙江经济的贡献正不断加大。今年一季度,浙江规上工业中,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4%、9.2%、10.4%和9.4%。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方志隆
最新播报
更多>>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