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新闻 > 时政要闻
绍兴千年名湖再现清波 贺家池还湖记
发布时间:2019-07-05 11:40:21

绍兴贺家池,历经千年积水成湖。对它而言,几十年间不过短短一瞬。但就在这“转瞬”之间,贺家池的命运经历剧变。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筑堤造田,挖土制砖,倾倒泥浆……贺家池的水土资源逐渐被蚕食,湖面面积从原来的3000余亩,萎缩到不足700亩。沿岸生态遭到破坏,湖区污染危机重重。

从2014年起,绍兴市逐步转变发展理念,着力对贺家池实施综合整治,通过恢复水面、连通水系、还湖于民,重新恢复部分湖面。最近,贺家池水环境治理工作已全面完成,累计恢复水域面积2000亩。湖面清波再现,周边生态环境修复改善。

从与水争地,到水进人退、乃至人水和谐,贺家池的沉浮变迁,是水乡绍兴近三十年来人水关系变化的缩影。贺家池还湖千亩,要继续泽被一方,再存续千年,更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

 

 

与水争地 水乡的困局

6月27日,越城区孙端镇的镇级河长高仁德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坐船巡湖。

引水还湖后,如今的贺家池烟波浩渺。时隔三十年,这里又可以开进快艇了。

“水下情况复杂,两年前,这里还是田地、砖窑、土坑、跑马场。”贺家池的保护与修复之路,充满坎坷,高仁德对此深有感触。

如今,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暗藏着近几十年来,人与水争地的水乡发展困局。

据史料记载,贺家池水域面积最大时超过3600亩,曾是绍兴第二大天然湖泊。摊开贺家池地图,湖畔的孙端、陶堰、道墟三镇的土地,被沿湖河网细密地切割开来。三个镇近百个村(社区),就像一片片荷叶,漂浮在湖面上。

在一个世纪以前,近海临河、水网密布给三镇百姓带来舟楫之便、渔盐之利。但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河与湖,反而成了制约当地发展的障碍。

“向湖要田,与水争地”,从上世纪60年代起,贺家池畔,一场人与水的土地之争,始终伴随着水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年64岁的孙端镇皇甫庄村村民钱金友,依然记得50多年前的那场大旱。1967年,钱金友眼中“海一样广阔”的贺家池,因为连月高温、久旱不雨,终于干涸见底。但这对粮田紧缺的皇甫庄村民来说却是个难得的机会。借着干旱,100多位村民肩挑手扛,在贺家池围出了300多亩田地。

这是贺家池大规模围田的开始。“靠这300亩土地,多收了千余斤粮食,我们可以稍微吃饱点。” 钱金友指指肚子说,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里,这300亩土地,对皇甫庄的村民们来说关系到生存。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承包经营。大家想过得好一些,依旧从眼前的贺家池开刀。分属上虞、越城的道墟、孙端两个镇,共投资60余万元,筑坝围堰建起了数十个精养鱼塘。从此,贺家池被切割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水面。

此后,村办企业、个体经营兴起。贺家池畔,利润丰厚的砖瓦厂取代了精养鱼塘。村民们挖土造砖,河床底泥几乎被掏空,形成了多个深达数十米的深坑。到2013年,贺家池内砖厂、坑塘密布,被彻底肢解分割。

 


占用贺家池的农田。 绍兴市水利局提供

 

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但是贺家池的湖面在不断萎缩。从卫星地图上看,原本一大片蓝色的贺家池湖面,成了一块块土黄色的方块,湖面面积仅剩不足十分之一。

一辆一辆工程车满载着淤泥渣土、建筑垃圾从村边驶过,倾倒进了湖中;没有了开阔湖面的调蓄,短时降雨后,不时有村民家成为易涝点。环境越来越糟糕,生活品质越来越差,水乡发展陷入了困境,沿湖百姓感受到了危机。

那几年,关于贺家池水环境的投诉、信访件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针对贺家池提出了整改意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绍兴,一场针对贺家池的修复行动开始了。

退田还湖 理念的变革

贺家池怎么治?在绍兴市治水办,曾经有两份治理规划。

第一份是绍兴市于2015年出台的贺家池治理规划。该方案较多地保留了湖区内的田地,并将这些田地作为复垦区,未来用于耕作。照此规划,恢复后的贺家池水面面积约1800亩,湖面面积不足最大时的一半。

这份规划公布后,村民们的争议声较多。他们希望让贺家池湖面尽可能多地恢复过来。

规划是抽象的,村民们的需求具体而实际。

“贺家池没围填的时候,夏天吹来的东风,是清凉爽快的,现在不晓得夹着什么味道。”村民钱金友说。

“小时候池底水草茂密,青背大钳蟹,一摸一个准。”也有村民憧憬着,贺家池能恢复到过去良好的生态。

“评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是否成功,要看老百姓的获得感。”绍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市里从2013年底开始,就对绍兴水城启动了全方位的治理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治理印染、化工等高污染行业,积极开展河湖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过去那种粗放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

在充分听取沿岸百姓意见基础上,2017年,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及省市相关部门要求,绍兴市修改了贺家池治理规划。“我们按照尊重历史、依据现状、统筹规划、尽可能恢复贺家池水面的要求,请来了国内专家,重新编制了规划。”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规划, 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定位突出“生态田园”。

 

 

贺家池治理工程的展开,也是绍兴广大基层干部对绿色发展理念再认识的过程。

今年61岁的孙端镇水利员王建国,和贺家池打了一辈子交道。上世纪80年代,他与乡亲们在烈日下,筑堤围坝,建起十几个鱼塘;时隔四十年,他又接到任务拆毁堤岸,重新将这里引水还湖。

接到任务的老王心里五味杂陈,一开始他坚决要求,按照2015年版规划保留部分湖塘。“这些湖塘长期存在,也没有大的污染,当年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建起来,为什么要拆?”他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基层干部的意见。

绿色发展大势所趋,绍兴的大小坂湖、迪荡湖等湖泊经过全面整治修复后,提高了城市品位,并带动了整个板块的价值提升。相关部门负责人搬出当地的成功治理经验,让王建国不再坚持,并对改善生态环境有了新的认识。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王建国重新认识到,优质的生态环境可以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增加潜力。

目前,贺家池治理基本完成。越城、上虞两区关停了污染企业6家,拆除建筑6万方,挖除湖内堤坝6公里。贺家池水域面积恢复2000亩,基本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流域的保护范围由3595亩扩大到4464亩。

一颗绿色心脏,在绍兴东部重新跳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态活力。

人水和谐 动能的转换

“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在耳熟能详的课文《社戏》中,鲁迅描绘了幼时坐船经贺家池看戏时的情景。

如今沿着湖畔行走,穿过孙端镇皇甫庄村的小径,一座名为“包公殿”的仿古建筑,向湖而立。这就是鲁迅当年看社戏的戏台旧址,在此极目远眺,水系联通后的贺家池,碧水荡漾。乌篷船上看社戏的水乡风情,百年之后,得以重现。

在水城绍兴,河与湖是融于城市的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并为城乡发展带来新机遇。

为了保护水资源,近年来,孙端镇腾退了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全镇生产总值出现了下滑。

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怎么搞?随着贺家池还湖治理的基本完成,周边区域正在触摸到他们的新动能。

依托贺家池和鲁迅两大亮点,孙端镇定制了一条以鲁迅儿时游学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路线。从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出发,一路摇橹而下,那些经典名篇中的场景,被复刻到沿线的各个小村中。游人可以像孔乙己一样品黄酒,也可以像童年的鲁迅一样摘覆盆子、听社戏。逐年改善的水环境,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搭建起了新舞台。

 

 

而在离贺家池不远的小库村,越城区打造的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树童部落”,已经基本竣工。这个四面被湖水环抱的小岛,以鲁迅童年生活为主题,兼顾旅游休闲、观光体验、餐饮住宿、影视基地等众多功能。

“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资金2500多万元,都来自村里的乡贤。贺家池的治理,坚定了他们回乡投资的信心。”小库村党总支书记金永生告诉记者,难以割舍的乡愁,带动了不少在外的乡贤回乡投资创业,“田园综合体建成开园后,将带旺乡村旅游,富裕村民。”

孙端镇人大主席胡立钊最近一直在参与镇里的旅游规划,接待了一批知名的文旅企业,不少已经确定了投资意向。“贺家池连接越城、上虞、柯桥,地处三区融合的中心位置,如此大面积的水域,是极为稀缺的城市配套。”他认为,必须保护好贺家池这一独特的发展优势。

“‘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态需要一个长期的修复过程。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湖泊已不可能完全恢复到鲁迅那个时代的样子。”绍兴的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贺家池治理中留下的一些遗憾,是我们以后发展中要吸取的教训。

生态保护没有完成时,对于贺家池的治理和保护远没有结束。下一步,绍兴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各项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构建市、区、镇(街道)、村四级“湖长”体系和日常管护巡查机制,实施交叉式、无死角巡查,持续推进湖区整洁和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洁化。

 

 

【记者手记】

留住绿色,留住乡愁

金春华

我的外婆没有澎湖湾,却曾有一个大水荡足以与之匹敌。小时候的贺家池,是去外婆家划船划得我直喊放弃的一个大湖。我曾去摘过菱角,抓过鱼,采过荷叶,尝过从远处来的甜丝丝的风,看过天上的云和岸上的乌瓦白墙在水面上共舞。

因缺乏中长期规划,贺家池早年的发展一直处于“自由生长”中。上世纪80年代,有人动起了脑筋,把湖水抽干,用湖底的泥烧砖,或者改造成为一块一块的农田。随之而来的是,自行车逐渐替代小划船成为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我每次从那条路骑车去外婆家时,身边总有一辆辆轰隆隆驶过的垃圾车,远远就能闻到恶臭。

不可否认,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都需要利用资源。贺家池的湖底是资源的时候,它就被挖出了砖泥;烧砖挖出的空间成了资源的时候,就被养了鱼,或填了垃圾……

但是资源只能这样利用吗?如此对待资源,美丽山水、河湖还能留下吗?建构家乡百姓期待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唯有坚持绿色发展。

环境友好型,就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节约利用资源,我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要限定在环境容量限度之内,意味着我们要摒弃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恢复贺家池并不容易。人们多年来依赖的增收致富之路可能受阻,地方多年来持续的增长速度可能放慢,不少人全身心投入过的工程要被撤下。但在当前发展阶段,必须在人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引领下,越过阻障、越过心坎。

在贺家池还湖的过程中,乡亲们感悟到当年对湖水资源的肆意“争夺”,不仅是缺简单的治理、修复规划,更缺的是保护、发展的长远规划。它所缺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决心、一个表态,更需要有调动多方力量的实际行动。它所缺的,不是少数个体、团体的呼吁,更需要更高层面的综合协调和部署。

贺家池的乡愁,带着唐诗宋词的韵味,穿越千年历史。期盼这一方绿水能够保持。更期盼贺家池人水之争遇到的窘境,不要在其他地方再度上演。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方志隆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