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新闻 > 时政要闻
后申遗时代,浙江将书写良渚文明壮美新篇章——当好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发布时间:2019-07-08 08:56:04


zjrb2019070800007v01b005.jpg

俯拍良渚博物院。 裘骏 摄

浙江在线7月8日讯(浙江在线者 李月红 张留)文明,是大地最强劲的“脉动”。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如中华文明的初生脉动,5000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劳为曲、信仰为歌,领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之歌,积淀下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广袤神州大地,哺育亿万华夏儿女。

从5000年前走来,向5000年后走去。良渚古城遗址在为浙江新添一位“世遗成员”的同时,也作出一个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承诺,承担了一份历史责任。

后申遗时代,在全省奋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打造文化浙江的大背景下,如何对遗产地开展保护管理和利用,如何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挥文物资源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作用?浙江的答案是,当好遗址的保管员、研究员和推广员,书写新时代良渚文明的壮美新篇章。

保管员

交流互鉴联动

形成保护合力

位于杭州市北郊、余杭区境内的良渚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面积42平方公里,保护规划区划111平方公里。

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既是莫大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指示精神,肩负起保护世界遗产的历史使命,恪守国际遗产公约,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研究好、利用好,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在省文物局局长柳河看来,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从1936年首次发掘,到2019年成功申遗,80多年的研究和保护证明,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申遗成功后,按照‘世遗’标准,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要做的更多,首先便是规划管控。”

一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良渚遗址的保护。国务院把良渚古城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至少3次把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并设立高规格的保护机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依据《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多级联动编制《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等13个系列规划,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衔接、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

遗憾的是,虽然良渚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因是考古新发现,目前的保护级别还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外围水利系统由已知11条坝体构成,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柳河介绍,全国正在启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外围水利系统将努力从“省保”升级为“国保”,“这两块将统筹起来,通过规划来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意味着遗址的保护管理进入到了承担国际义务、履行公认的国际准则的国际视野中。根据国际相关公约,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监测要求相当严格,需通过对遗产地的保存状况定期和随时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使世界遗产得到持续、永久的保存。

良渚古城遗址现有监测手段,能否完成后申遗时代的保护之责?

早在2017年,余杭区成立了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8年,该中心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投入使用,今年1月正式开始数据采集。这一套系统投入1800万元,按专家的说法,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达到“碾压级”。

据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岭介绍,该系统是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框架下建设完成的,很好地融入了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大、遗存要素多、周边情况复杂、保护难度及建设压力大等自身特点。

记者在监测管理中心看到40块大屏幕,这里显示着良渚古城遗址各项实时监测结果: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地面专业前端设备和人工APP巡查,从宏观到微观,对遗产地进行天、空、地全方位监测,为土遗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良渚方案”。

近年来,国内相关机构已先后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等就良渚文化研究展开合作,著名考古学家、英国考古学院院士科林·伦福儒还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合作了研究论文。国内外考古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已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良渚遗址考古研究,不仅仅改写了中国历史,而且改写了世界历史。

在后申遗时代,越来越多的合作平台已经打开: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中,“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的领衔课题就与良渚相关;最新建设的良渚遗址国际考古保护中心,位于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也将为国际合作提供一个新舞台。

周江勇介绍,围绕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遗产地文旅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杭州将全面落实“杭州市与维罗纳市关于世界遗产推广、开发和共享的友好关系协议”等,与更多城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交流,让杭州的文化“金名片”同其他各地的世界遗产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

研究员

系统阐释价值

接力文明传承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留给杭州一道“待解之题”:如何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探索和创新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努力将良渚古城遗址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打造成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国文化“展示地”。

在良渚街道西南、良渚遗址群南缘,就是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由良渚文化博物馆改建而来,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柳河回忆说:“光博物院的展陈就花了10个月,实现小众考古和大众传播的有效统一。”

巧合的是,在良渚博物院建成那年,良渚遗址也实现了进入教科书零的突破。2008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中,加入了“在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象征权力的玉器”的文字表述,并刊用了“玉琮”图片。

2014年,借着国家决定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进行统编的机会,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又主动与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取得联系,把“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向委员会成员进行展示对接,并邀请相关成员到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现场踏看。

最终,2016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良渚文化”以一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展示,这为更多的中国学生了解、知晓5000年良渚文化奠定了基础。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介绍,余杭还主动编写良渚文化地方教材,在全区2万多中小学学生中推广。部分学校开设了良渚文化特色课程,鼓励学生认知、感悟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不断传播和“中华文明朝圣地”定位在更广层面得到认可,为良渚文创产品的打造和文旅融合的开发,创造了无限可能。

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李新芳曾到余杭挂职,当时刚好碰到良渚博物院改造。她认为,从遗产价值的传播和公众传播来看,需要文创载体。良渚博物院在良渚文化主题文创工作中承担了基于文化价值解读的“知识生产”环节。“初心不仅基于市场和产品,更基于文化传播,希望做到‘花开并蒂’。”李新芳说。

令人欣喜的是,良渚的文创之路越走越顺。良渚博物院通过授权方式,与西泠印社集团、万事利、喜得宝和曼文珠宝等市场主体合作,寻找文化与产品的转换方式。

2018年良渚博物院重新正式对外开放时,良渚博物院文创商店也同期运营,通过良渚主题文创产品的展示和销售,营造博物院“最后一个展厅”,让观众可以把参观记忆带回家。同一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了“潮牌五千年——良渚文创元素沙龙”,为以良渚古城为主题的文创设计提供了创意支持。

目前,文创产业已成为余杭区良渚新城、良渚街道的重点产业之一。以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小镇梦栖小镇为中心,良渚已经集聚起一大批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优秀文创企业;良渚文化村的2.3万村民中,有许多人参与古城遗址商家运营并开发文创产品……在后申遗时代,良渚文创或能给喜爱它的各界人士带来更多惊喜。

良渚申遗成功第二天,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网上预约系统正式上线。本次开放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城址区是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

由于土遗址脆弱不宜露明展示,因此遗址现场多以植物标识、模拟复原等方式呈现,以最小干预给予遗址最好的保护,努力把5000年前的故事讲述给游客,这是一个市民亲近良渚的绝佳机会。

根据远期规划,杭州要花10年时间打造一个100平方公里的大公园。据了解,下一步争取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打造成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全国一流的文旅融合发展样本。

zjrb2019070800007v01b008.jpg

良渚古城遗址。 吴海平 摄

推广员

激活文化基因

址城美美与共

良渚申遗成功后,周江勇表示,申遗成功意味着保护任务更加艰巨,既是使命光荣、更是责任重大,要做好推广员,把良渚古城遗址推广出去,让更多人来朝圣。

今天,当我们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区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保护观,更是一种城市观。

“从良渚先民到今天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脉相承的。”在良渚博物院内,解说员施舟英正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讲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城市观。

行走在博物院的3个展厅,我们得以窥见良渚先民的三重精神世界。在“水乡泽国”,我们看到先民为温饱而聚集群居;在“文明圣地”,我们看到先民开始修筑水利,搭建家园;在“玉魂国魄”,我们看到先民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世界,通过玉图腾的崇拜,对未来生活有了信仰。

穿越5000年的岁月光阴,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梦想,依然强劲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地图上俯瞰,遗产区、缓冲区占地111平方公里。如果以这里为原点,这片土地占所在余杭区面积的十分之一。其所处的瓶窑镇,是浙江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距杭州主城区不到20公里,经济发展诉求非常强烈。以如此大面积的遗址保护为前提,来确定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将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为契机,坚定文化自信,彰显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更好展现杭州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努力实现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周江勇说。

对杭州而言,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实物最多、历史信息量最大、文化和景观价值最高的大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既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审美、教育和经济价值。

为此,当地确立了保护区内“不建是原则,建设是例外”的标准。对于在遗址内的村落,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落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对区域所在的农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进行调整。

距离博物院和遗址不远,良渚文化村正在探索美美与共的址城融合范例。在这片6000亩的城市社区里,亚洲知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他说要对得起这片青山绿水;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在这里开晓书馆,所有人都可以免费预约进入阅读,最近书馆将进入遗址公园再开一间书房;社区在国内率先实行村民公约,寻找村民共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勾勒社区理想生活的美好蓝图。

在这里,社区不仅是生活共同体,更是精神共同体。目前社区入驻人数达2.3万,他们因仰慕良渚文化而聚集——有文创企业负责人,正在制作关于良渚文化的动漫;有来自台湾的志愿者,在博物院内用双语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解良渚文明;有80后村民,坚持7年用影像记录遗址变迁。

“5000年前的良渚,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今天,我们将塑造当代中国理想社区的行为样本,践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园、人与人有无限尊重可能的精神家园。”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张炎表示。

改善一方环境,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眼下,一个更为恢弘的良渚新城规划正徐徐展开:西北方向,有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良渚文化村;东南方向,依次排布着文化旅游产业带、数字经济产业带、生命健康产业带;梦栖小镇和国际生命科技小镇位居西侧与东侧;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此成功举办,浙一良渚医院即将竣工,超10个地铁站点将在这里显现……

让历史辉映当下,让保护成就发展,让文明启发文明。浙江将以“三个地”的政治站位来谋划,赓续良渚文明,秉持浙江精神,以遗址保护为契机,通过大规划、大产业、大基础、大民生书写址城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更多的“浙江方案”!

  来源: 浙江日报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