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决策部署15周年。15年来,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本报今起推出我省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今年是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并亲自组织实施了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探索实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不断完善。而今,这一实践对浙江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5年来,浙江在省一级实施了126项大的民生实事工程,每年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带来的是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浙江在为民办实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形成了“人民群众点单”的服务模式、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以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为主要方向的普惠性财政支出结构,这些从不同维度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真挚的为民情怀
2004年10月,秋寒渐浓,一份让万千浙江人倍感温暖的重要文件亮相了。
在习近平同志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
15年后,再次谈及这份文件的出台,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认为,其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地体现于民生领域,使党和政府这项最基础、最重要,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看重的工作通过长效机制落到了实处。
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直占据最重的分量。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基层群众衣食住行的“小事”非常在意。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他就语重心长地对各级干部说:“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他还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关心群众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这种“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深刻体现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构建中。
2004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考察调研和慰问困难群众时就强调,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得民心的好事、实事。当年6月,他到湖州调研时又指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要使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提高,关键在于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实事项目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这些细致入微的考虑,尽数体现在4个月后出台的《意见》的字里行间。《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意见》同时就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作出了制度安排。
紧接着,在2005年2月召开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由此开启。
深邃的治理理念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依据,这不仅是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初心,也是具体的工作路径。
本世纪初,较早实现从温饱到小康跨越发展的浙江,也比其他地方更早遇到“成长的烦恼”。如何补上民生发展的短板,回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为民办实事,成为当时省委、省政府深入思考后锚定的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15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健全完善对群众诉求的整体性、系统性响应机制以及“民呼我应”“群众点题”的工作格局。
在民生项目的征集中坚持集思广益,各地纷纷建立群众“用得来、用得着、喜欢用”的村情民意信息网。2014年底,省政府还首次通过网络征集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鼓励群众参与到民生项目的决策实施中来。2008年,宁海县在力洋、大佳河探索试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现了民生项目从政府“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2018年4月,这一机制在全省市县乡三级实现全覆盖。
纵观15年十大重点领域的所有民生实事项目,不难发现每年涉及十大领域的具体实事内容,一直在随着群众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2005年重点关注就业再就业、医疗卫生、城乡住房、科教文化等方面,到2014年开始推进城市交通治堵,再到2016年着手加大雾霾治理、加快电商服务网络建设……
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在构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之初就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在湖州调研时,他就指出,为民办实事,要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拓展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细化实事项目,努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为浙江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群众最能体验为民办实事的成效,要让群众来评判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从2005年起,我省就探索建立民生实事有部署、有督查、有考核,次年向省人代会汇报情况的督查考评机制。今年,我省又首次开展省政府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由你说了算”活动,群众在项目落地点扫二维码就能直接评,民生实事的开放性、回应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紧紧依靠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顺认为,从这个角度而言,浙江省在为民办实事中创造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和创新成果,正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科学的制度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
15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持续不断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已然交出了一张引人注目的民生答卷。
截至2018年底,省一级累计实施了126项大的民生实事工程。实施主体由省、市政府逐渐向县、乡拓展,仅2019年省、市、县三级就推出民生实事1085件。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年保持全国各省(区)最高,收入倍差始终列于全国各省(区)最低,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这与我省始终聚焦聚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建立健全科学的责任落实和投入保障机制分不开。在习近平同志主持的2004年重点调研课题《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中明确写道:“在制度设计上,必须突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这其中,财政经费的保障是一个重要方面。财政资金往哪里投,有多少用于为民办实事,直接决定办实事的规模和效应。
习近平同志显然对此有过深入思考。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强调,要切实增加投入,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
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15年来,全省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都用于改善民生,最大程度惠及百姓。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民生支出44148亿元,占总财政支出的72%。
在逐步建立民生保障财政资金优先安排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还撬动社会力量多元投入,以市场化手段破解民生投入难题,形成“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的良好氛围。
为保障每方面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每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还会制定下发办好十方面实事分工方案,对每件实事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
在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上,浙江从未止步。2016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公开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又成为撬动民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我省着力减少办事环节、整合办事材料、缩短办事时限、减免办事费用、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2018年底,第三方调查评估显示,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现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0.6%和96.5%。
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看来,“最多跑一次”改革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满意率,正是因为把民众视角的“一件事”当作改革的逻辑起点,更新了公共服务的组成形式,重构了公共服务的内部流程。而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新经验。
来源: 浙江在线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