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杭汽轮集团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汽轮机。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浙江着力培育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浙江的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集聚程度较高的局面。尤其是以空分设备、汽轮机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与这些矗立在工业生产一线的庞然大物打交道,但其重要程度绝对称得上“不可或缺”。前两年央视专门为这些“大家伙”制作一部纪录片《大国重器》,并用“构筑基石”“造血通脉”“发动中国”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它们的作用。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些为中国工业锻筋骨、塑脊梁的企业生存状态如何?近日,记者走进一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实地探究。
增长中有隐忧
疫情影响尚未完全传导
在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锅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侯晓东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块金灿灿的奖章,这是控股公司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为杭锅集团颁发的2020年一季度业绩增长奖,以表彰其在一季度的优异表现。原来,今年一季度,杭锅集团本部销售收入增长约10%,订单增长量约8%。
“受疫情影响,我们位于崇贤街道的制造基地2月10日才开始有序复工,疫情重区的丁桥总部2月25日才开始复工,直到3月初,工厂产能才基本恢复到节前水平。”侯晓东表示,一季度业绩增长虽不及预期,但实属不易。
相较于宏观形势,这已是逆势上扬。浙江省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工业增加值下降10.1%。
无独有偶,在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氧集团”)和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汽轮集团”)记者也了解到相似的情况——疫情之下,一季度的订单量均较同期增长10%左右。
“这与行业性质有一定关系。”杭汽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斌说,重大装备生产周期长,今年一季度生产的多是去年的在手订单,疫情带来的影响短时间内尚未完全显现。
与他们相比,客户更加着急。2月3日,杭氧集团便接到了春节后的第一笔订单:一个河南的化肥项目需要配套的空分设备,希望尽快签约。“我们的设备都是为项目配套,与我们相比,项目更怕延误工期,所以我们还没复产,客户便急着要签约。”杭氧集团董事长蒋明说。
下游企业稳得住,上游配套企业日子也算“滋润”。杭州新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加工排缸、蒸汽室、底盘等汽轮机的配套大件,自复工复产以来,这家企业一直在为杭汽轮提供配套设备。“订单一直是满的,疫情虽然让我们开工时间延后,但产能很快恢复到节前,现在正在赶进度。”公司总经理王汝平说。
销售收入和订单数量的稳定增长,显示出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需求不足问题。但面对“逆势增长”,企业掌门人都保有一份理性。“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的影响还未传导至此,下游企业在为我们顶着,一旦下游企业撑不住了,我们也将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侯晓东前段时间曾去省内的化纤企业调研,看到堆满园区的纺织原材料,他深切地感受到压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认为,疫情首先影响各国下游产业,而后逐渐的传导到上游产业,并且上游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剧烈。
在重大装备制造这条产业链上,这些组装生产成套整机的企业位于下游,但若将其置于工业生产全流程,则是不折不扣的上游——以服装产业为例,服装的上游是纺织,纺织的上游是化纤,化纤的上游是炼化,而这些企业则为炼化项目提供配套设备。
“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量少但价值大,而且都是经过长期研发摸索的成果,较强的稳定性背后是遇到冲击难调头的窘境,面对这种不确定,我们只能提升自己,将风险降至最低。”侯晓东说。
“必须密切关注新订单的进展,一旦下游的不景气传导上来,我们必须马上与客户沟通,做出反应,转变生产重心,将损失降到最低。”蒋明说。
杭氧集团生产车间。
优势中看短板
部分核心零部件靠进口
与未来的不确定相比,摆在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面前的还有一个更迫切的难题: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海外供应链断了。
在这波冲击中,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几乎无一幸免。这些钢筋铁骨的庞然大物,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难免有一些依靠进口,而这些进口零部件恰恰是整套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在复工复产初期,这个问题并不显著。”郑斌坦言,随着国外疫情越来越严重,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逐渐显现。
重大装备对产业链依赖程度高,以汽轮机为例,中小件零件加工90%靠产业链解决,而大件零件加工50%靠产业链解决。但如杭汽轮这样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产业链布局时,出于对运输成本、工人素质等要素的考虑,会以企业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布局配套企业。
这样的模式让此类企业在复工复产中凸显出优势。“这是意外之喜,在国内,除了一批湖北的钢材,我们想办法走了绿色通道,其他配件都在我们消耗完库存之前恢复了供应,让我们的产能保持饱和。”郑斌说。
但这种配套模式,不包括国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高速齿轮箱共有13台合同在执行,分别延期1至2个月;美国沃克夏、金氏伯雷,德国BHW的轴承延期1至两个月;意大利EA的阀门延期两个月……这些配件全都印在郑斌脑子里,受海外疫情影响,供货成了未知数。
郑斌口中的这些零部件都是汽轮机的核心零部件,一旦长期断供,影响不容小觑。“第一,与客户签订合同时,他们会要求这个零部件进口;第二,国内同类产品的质量确实不如进口,很难替代。”郑斌说。
同样的困扰也发生在侯晓东身上。侯晓东的电脑上有一张红黄白三色的表格。其中马来西亚进口的调节阀被标上红色,表示生产企业已经停工,美国进口的调节阀被标上黄色,表示生产企业虽未停工但交货时间延期。
这一问题无法避免,短期内也难以解决,制造能力上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弥补。面对这一情况,杭汽轮集团做了预案,跟客户反复沟通,先用上国产轴承,等进口轴承一到货再安装替换。但国产轴承只能自己掏钱,这是一笔不低的成本。
“作为一个以核心设备制造为主的重大装备成套企业,你不能要求我在每一个零部件上都做到顶尖,这不现实。”侯晓东告诉记者,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整条产业链的提升。
“越是重大装备,其涉及的供应链越长,全球协同程度越深,某些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概率也越大。这是由系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我们要真正不被国外卡脖子,必须要在每一个关键部件上取得突破。”杭氧集团总工程师韩一松告诉记者,实现真正的国产化任重道远。未来,阻碍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步的可能是一个高速齿轮箱、一个轴承、一个阀门,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密封橡胶圈……
疫情正倒逼这种提升。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正加紧布局研发性能更高的高速齿轮箱。“目前,我们的部分参数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距离完全的进口替代还有一定距离。”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而杭汽轮集团也将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控制系统的研发。
杭锅集团复工
挑战中寻机遇
迎接重大项目红利释放
重大装备制造业关乎工业发展命脉,面对挡在前方的“万重山”,再难也要走下去。
无论是当下还是长远,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让这些已经走过数十年发展征程的企业感受到了危险的信号。坐拥一季度尚好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稳定的产业链,这些企业没有选择“以静制动”,它们时刻关注着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寻找着发展的新机会。
“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与国家投资政策关联度大。”侯晓东提到这句话时轻描淡写,但这背后却是他对发展前景的思考。
最近“新基建”这个热词触动了他,“特高压,是新基建的一种,与我们息息相关。建设特高压项目就需要建设电源点,就要用到我们的锅炉产品。”这段时间,他敏锐地觉察到招投标项目的变化,火电和核电的项目多了起来,杭锅集团也抓住机会参与到多个火电和核电项目的竞标中。
“这是一个新战场,为追赶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全国各地肯定会扩大投资,依托重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侯晓东说。蒋明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重大项目大批上马的影响在一季度的订单中还未显现,但企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红利的释放。“面对重大工程的启动,我们要具备配得上的实力。”蒋明认为,疫情之下,这次竞争不再仅是制造能力的竞争,而是一次企业全流程管理的较量,考验企业能否顺利高效地解决疫情带来的一切问题。
在企业管理上,必须将疫情之下的应激之策转为常态化机制,这已成为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共识。
云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云”帮了这些企业大忙。2月初,杭锅集团接到任务,要在当月19日前帮助希腊一个太阳能光热电站项目完成调试。可受疫情影响,原计划要到现场的6位调试人员只有1位在场,杭锅集团通过远程指导完成了“云调试”。杭汽轮集团通过视频“云监造”的方式完成了工厂内部的空负荷试车,追回了工期。
“我们也在不断提升集团的云工作能力,去年建成的云研发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蒋明认为,除了手段上的创新,疫情下的一揽子管理规则也要重新制定,如现场作业新规范、居家办公考核方式等。“经过这次疫情,这些都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管理流程能够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于身处全球化竞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也是一次新机遇,在疫情最早得到控制的中国,我们握有先机。”蒋明说。
“其实最大的机遇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氛围将会越来越好。”重大装备制造业行业专家赵金立认为,这次疫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重要性。
3月16日,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这也是时隔17年,浙江再次专门召开高规格大会,推进制造业发展。“这种重视给我们打了强心针。在和同行的交流中,整个行业的精气神变了,大家都铆足了劲自我提升,要做出世界顶端的产品。”浙江佳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尉百源说,公司作为整个环节中的一环,不能掉链子。
“重大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最需要合作的产业,每一个环节都有追求世界一流的决心,才能造出真正的国之重器!”蒋明表示,作为这条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杭氧集团将持续改进流程工艺,完善成套技术,为重大装备国产化贡献最大力量。
【记者手记】
携手攻坚正当时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海外产业链的断裂让浙江重大装备制造业陷入窘境。省内许多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传出同样的声音——必须抓紧提升制造能力,不在关键零部件上被国外卡脖子。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迫切性再次凸显。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境外疫情加速蔓延给国际经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
如今,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进入到危中寻机、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在采访中笔者发现,面对疫情,整条产业链都铆足了劲。下游装配集成企业研发投入不减,持续改善生产制造流程、优化装配方案,把好产业链最后一关;上游零部件订单不减却自加压力,瞄准世界顶尖的攻关目标时刻不放松……“因为国外产品进不来,我们的订单反而越来越多,但我们得配得上这些订单,疫情结束后,也要争当首选。”一家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重大装备国产化最终要实现整条产业链的国产化,不能只靠一套设备、一个企业。当下,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共识:疫情之下,携手攻坚正当时。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方志隆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