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有一条陡峭的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当年晴隆人民劈山凿石,用汗水铸就了交通运输的奇迹。当地干部群众告诉我们,这条险关的跨越与浙江和贵州24年来走过的脱贫路不谋而合。
1996年起,浙江省宁波市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对口扶贫协作工程正式启动。2013年,杭州市接过了帮扶黔东南州的接力棒。如今,贵州已遍布浙江的帮扶基因。跨越山海与时空,24年后,迎来了打通脱贫险关的决胜时刻。
贵州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的923万减少到30.8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5%,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转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截至去年,两个州2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有18个脱贫摘帽。
初秋,记者深入黔东南、黔西南大地,寻访浙江对口帮扶的足迹脉络,记录多彩贵州的山乡巨变。
工作送到家门口 练好技术当老板
进入家门口的“余杭扶贫产业园方黎湾园区”工作之前,种了一辈子地的潘受忍从没想过,经自己手生产的箱包、鞋子还能卖到国外去。2017年,她搬迁进台江县方黎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从山里人变成了“新市民”。今年初,新家楼下开了4家工厂,年近五十的潘受忍又收获了新的生活方式:上楼回家能带娃,下楼进厂能赚钱。
她所在的产业园由杭州市余杭区投入扶贫资金1640万元建设,可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搬迁户人均至少增收2000元。浙籍企业入黔,浙商带头建立帮扶项目,开办扶贫车间工厂,提供公益性岗位,杭州建立的就近就业体系,已实现2.67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与潘受忍面前缝纫机“哒哒”的机械声同频,400公里外的黔西南州晴隆县,龙发服饰公司总经理李志彩正穿梭于宁波捐赠的自动绣花机之间。从贫困户到带领500余人脱贫增收的创业者,李志彩的两次人生转折都与千里之外的宁波密不可分。
2013年,带着办好一家小型养鸡场的心愿,她第一次踏上了宁波的土地。跟着专家们学经营、学技术,浙商的创业精神逐渐融入她的思维。两地牵线下,李志彩养殖的鸡卖进了宁波实体店,还“跑”上了网络销售。一人富不算富,她的初心是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脱贫。为此,宁海县农业农村局每年收购10多万只雏鸡,发放给贫困户,待雏鸡养大后再由李志彩回收销售,收入全部给贫困户,一分钱也不挣。
“有更大的平台想不想试一试?”2018年宁海县扶贫干部再次递来橄榄枝。宁海与晴隆县共建“创业孵化基地”,新建的三宝产业园共有8家企业入驻,李志彩的龙发服饰扶贫车间成为其中一家。宁海投入800万元用于厂房装修和制衣设备的采购更新,并帮她结对宁波北仑申洲集团,邀请20多名创业基地员工到宁波学习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今年李志彩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1年,年产服装260万余套,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这样,一线工人平均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
像李志彩一样,一批批被东部创业精神和资源“滋养”的头雁已形成“雁归经济”效应。嫁接浙商创业基因,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输出管理、技术、设备、订单以及东西部资金扶持,大批扶贫工厂和种养基地在贵州大山间冒头。
“帮助务工一人,脱贫致富一家”,每一个辛勤工作的身影都扛起了一个家庭的小康生活。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贫困户就业方式已呈现多样化。订单式排摸务工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菜单式培训、菜单式就业成为稳岗增收的新模式。而在全面激活当地就业潜能的同时,东部大批岗位也向贵州外出务工者敞开怀抱。
近3年,黔东南州实现有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赴浙江就业2.76万人,“要打工到杭州”成为当地年轻人的首选。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实现定向就业,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开展订单式培训,“吉利成蝶班”“宇视启航班”等常回荡着贵州乡音。今年4月,宁波市政府、市人社局和各区(县、市)与黔西南州对应签订了11份稳岗协议。仅今年就开发了2000余个爱心岗位,专门用于解决需调换岗位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保障每月基本务工收入不低于5000元。
黔西南州晴隆县,李志彩的龙发服饰“扶贫车间”已带领500余人脱贫增收。 拍友 罗玉时 摄
高原打造“小江南” 定制产业绽放大能量
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红澄澄的吊瓜下套种板蓝根,“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惠及当地贫困群众2975人;晴隆县建成温室精养池1万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让海虾“游”到了高原;贞丰县利用北盘江低热河谷地理气候优势,建成百香果、芒果和火龙果“一江三果”3万余亩,产品直播销售一小时,成交额破30万元……
发展产业是脱贫增收的引擎。在黔东南和黔西南两州的大地上,“一县一业”蕴含无限致富能量的产业之花正遍地盛放。
“接下来3天,基地有40吨食用菌出产,已经全被订走了,我们的菌菇不愁销。”站在出菇房内,黔东南州剑河县剑荣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光珂神采奕奕。2018年以来,杭州淳安县累计投入1.1亿元,在剑河县建立了一批食用菌种植园,食用菌产业正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第一产业。致富的种子传入百姓心中,并牢牢生根。居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木耳菌棒,掀起了一波种植热。今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预计达到7万吨以上,总产值超10亿元。
打造高原“小江南”,越来越多的浙江产业“种苗”被送进贵州大山。来自建德的专业蚕桑农技人员成了黔东南州岑巩县农户家中的常客,他们带来浙江的丰产桑苗、优质蚕种,更留下致富技术,为岑巩百姓量身定制“入门无忧”的种桑养蚕增收方案。今年4月,由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投入帮扶资金600万元,与当地共建的杭黔桑蚕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实施统一采购桑苗、订发蚕种,统一技术指导、病虫测报、小蚕共育,统一时间、价格收购农户鲜茧,统一利益联结分红。岑巩县发展种植桑园7070亩,亩桑蚕茧产值高达8000元以上。“人均一亩桑,全家奔小康”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流行语。
更多项目正在形成良性循环的“造血”式发展。“我们任期结束后,项目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好,这个扶贫才没有白扶。”来黔西南挂职2年,普安县副县长方健眼下最关心的,是自己手把手带领当地做起来的项目能否保持长久的“自我生长”能力。
2018年10月,承载着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对西部贫困群众深情厚意的“白叶一号”落地普安。两年多来,普安县依托2000亩“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建设,带动全县种植茶叶6万亩,实现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的新“三变”。
为了使项目更有生命力,甬黔合作搭建起了全产业链平台。宁波帮助引进全球最大绿茶出口企业——浙茶集团,在普安建设茶叶生产线,并申请注册“携茶”商标,解决扶贫茶“有产品无品牌”问题,并不断向面积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转型升级。在 “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引领下,感恩茶园正朝着白茶、红茶、绿茶融合的方向发展,初步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一二三产蓬勃发展新业态。
如今在普安,无论是持续了14年的传统长毛兔养殖项目,还是“白叶一号”感恩茶园项目,都在往全产业链方向延伸,力争形成从研发到市场全链条的“微笑曲线”。
黔东南州岑巩县食用菌产业园,工人正在采摘已长成的海鲜菇。记者 林云龙 摄
激活持续发展动能 拉高幸福基准线
走进黔西南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一所“红房子”隔着老远便能听见笑声。这间新建的日间照料中心,“宁波慈善中心捐赠援建项目”的银色铭牌十分显眼。“居民一进门就能看见,每次来都念起浙江的恩情。”该街道办事处主任文志华说,易地扶贫搬迁后,远离故土的不安和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在空巢老人之间蔓延。为此,宁波投入100万元资金建立了洒金街道栗坪社区、康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这片新“屋檐”不仅遮风避雨,还承载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老人们第一次坐上了按摩椅,走上了跑步机,棋牌桌上清脆的碰撞声成为新生活的伴奏。
这样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我们每到一地都能见到。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入,双方进一步明确,扶贫不仅是“扶一时”,更要“扶未来”。可持续的扶贫能彻底阻断代际贫困、激活持续发展动能,不断拉升人民幸福生活的基准线,这正是杭甬两地不断探索的方向。
扶贫先扶智。新学期开学,黔东南州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住进了新校舍,还迎来了来自杭州的“名师团队”。变化起于去年3月开始的“双向跨越”。自东向西,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帆成为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挂职校长,并带去6位骨干教师。今年9月开学前,第二批5位支教老师已经上岗。自西向东,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62位老师先后分4批来到杭州,在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杭州市旅游学校等进行全方位的“跟岗”学习。
来自东部地区的优良教学理念、工作作风,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当地的教育体系。“在杭州学习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写跟岗心得。”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杨文通回忆,杭州职校用“玩”的理念培育技术人才、注重细节的教学安排、将日常工作做成育人文化品牌等做法给了他无限的启发。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今年的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学校派出的3支队伍分别斩获了一、二、三等奖。“杭州的支教老师总有一天将要离开,但他们为台江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地教师队伍。”
近年来,杭甬两地聚焦教育、医疗、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开展组团式、结对式帮扶。在贵州常会听到杭州的“三名”,原来是指杭州在贵州引入的“三名工程”,目前成立杭籍名师名医名校(院)长工作室19个,聘请名誉院长(校长)27名,同时一批贵州干部和专技人才被邀请“东进取经”。宁波市则是设立组团式帮扶试点22个,新增引进先进技术28项。浙江人才支援全链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
不久前,宁波第九医院帮扶专家徐浩完成了黔西南州首例骨髓腔输液通路技术,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名14岁少年的生命。除了技术,能为当地医疗发展留下什么?如何把“一切以病人为优先”的理念渗透进当地医生的职业习惯。支援期间,这是徐浩和其他同事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此,他顶住压力,完善当地急诊机制,创新急诊科由各科室人员轮转,实现3分钟出诊。面对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在黄金4分钟早已过去的情况下他坚持抢救,终于在距离患者呼吸心跳骤停58分钟后从死神手中抢回一命。“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尽全力的精神鼓舞了我。”与徐浩并肩抢救,当地急诊科护士陈静对职业有了更深的认知。
“东部干部的工作思路、作风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他们是‘助力军’也是‘主力军’。”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何兰云说,持续发展的动能在人才支援下不断被激发,两州百姓的新生活未来可期。
【浙江新闻+】
东西部挂职干部感言
宁波市海曙区政府党组成员 黔西南州贞丰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黄列
三年转瞬即逝,到贞丰挂职已接近尾声。能在不惑之年有幸融入脱贫攻坚的时代大潮,亲身参与并经历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脱贫攻坚之战,于我个人而言,颇具人生意义。蓦然回想,八百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吃过苦、流过汗,想过家、有过怨,但更多的是收获、是回报、是喜悦,是对人生的感悟。
初到贞丰,乘车经过狭窄崎岖的山路,从山脚一直盘旋至山顶,内心既好奇又恐惧,好奇的是怎么还有人住在这深山老林,恐惧的是尽管看不见前方的路,我乘的车竟毫无减速的迹象。走进贫困户家中,内心充满震惊的同时也看到一丝希望,震惊的是家中居然连一件像样的炊具都没有,锅碗瓢盆像被废弃似的散落各地,床上的棉絮也因时间太长显得七零八落,“家徒四壁”让我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家中衣不蔽体的孩童看到我们的到来,虽有局促和紧张,但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希望和渴求。至此,我才真正明白脱贫攻坚我该做些什么。
内心深受触动的同时,我立志要尽快帮助老百姓拔掉“穷根”,摘掉“贫帽”。三年来,虽已记不清往返于两地多少次,对接了多少个部门,联系了多少个企业,跑了多少个项目点,走访了多少个贫困群众,但我知道,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如今,贞丰的火龙果、百香果、芒果等精品水果变成了群众脱贫的“金果果”,茶叶、花椒、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变成了群众增收的“白银子”,纵横交错的产业路变成了群众的“致富路”,广大帮扶干部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一个个扶贫车间成为了群众的“致富空间”。
征途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脱贫攻坚即将取得总攻全胜,但依然还有更为艰巨、更加繁重的帮扶任务等待攻克。我将坚持不忘为民初心,牢记为民使命,切实发挥“示范员、联络员、战斗员”作用,为贞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建德市委副书记 岑巩县委副书记(挂职)周友红
同舟共济扶贫路,不忘初心再出发。2020年是我到岑巩挂职帮扶的第三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三年来,沉到基层,我看到了岑巩的乡村巨变;亲近群众,我与基层干群结下了深厚情谊;接受淬炼,我提高了基层工作能力。这是充满使命、充满责任、充满汗水的三年。
初到岑巩时,我深感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于公而言,这是当前政治任务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于私而言,这是积德行善的义举,是为岑巩广大百姓及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功业,我总想着能为岑巩带来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通过扶贫协作工作,我亲眼见证了岑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兴旺了,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种桑、养蚕、采菇、养牛,桑叶满园,瓜果飘香;易搬点的贫困群众进入扶贫车间,参与产业发展,忙得不亦乐乎;人才兴盛了,学校、医院甚至田间地头都有建德人的身影,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实用型人才,人力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社会凝聚了,更多社会组织、社会人士协同发力,广泛参与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脱贫攻坚收官阶段,我将切实把岑巩百姓冷暖装在心中,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与岑巩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画好扶贫协作“同心圆”、形成脱贫攻坚“聚能环”,开启东西部扶贫协作新篇章,助力岑巩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最后收官之战。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