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编者按:原本是武义的高山贫困村,整体搬迁下山脱贫。如今空心村被打造成网红景区,下山的村民又回来了。值此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为这些扎根山乡的农户、帮扶者、创业者加油鼓劲,向奋斗者致敬!
千丈岩景区高空玻璃桥吸引了众多游客。浙江新闻客户端 拍友 朱翚 摄
清晨,一缕缕阳光透过竹海洒落在林间。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30多分钟后,海拔近千米的武义县千丈岩景区到了。
游客集散中心前,数十辆私家车和旅游大巴一字排开。7D玻璃桥、云端露营、高空滑索、滑草场……这个依托董源坑村万亩竹海自然山水和浓郁知青文化建成的“云端小镇”,每年吸引40万游客簇拥而来,旅游年收入1000万元。
“来,我带你们去转转。”55岁的景区工作人员赖子平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我们跟前,眉眼间满是笑意。“说来你们都不信,这儿以前是个下山脱贫村,除了村里300多号人,压根没有外人来。”
10多年前,董源坑村整村搬迁下山,老村就此荒废。2014年,有旅游公司来整体开发旅游,废弃的山村顿时“活”了起来,下山的村民纷纷回来上班,不但每月有工资,还有分红。
千米高山上建起玻璃栈道等游乐项目。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吴维康 摄
下山脱贫住新房
千丈岩位于武义县泉溪镇董源坑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地处武义、永康和缙云交界处。翻过一个小山坳,来到一块空旷的平地,硕大的“千丈岩上炼红心”几个字映入眼帘,让人为之一振。旁边是一幢黄土房,外墙上写着“知青屋”。
“这房子,得有四五十年历史了。”赖子平说,半个多世纪前,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来此扎寨垦荒。千丈岩开发旅游后,特地保留了当年他们住过的房屋。
穿过名为“人民公社”的竹制拱门,是一溜做生意用的小竹房。倚着小竹房遥看前方,座座山峰延绵起伏;俯瞰山间,万亩竹海尽收眼底。“这16年里,我们村经历了3次大升级,一次比一次重磅!”赖子平的思绪,慢慢回到了过去。董源坑村曾是个靠山吃山的小村。全村90多户、330人,住的是破旧的泥土房,人均年收入3200元。出行全靠肩挑背扛,徒步在大山间穿行。
直到2002年,得益于县里出台的下山脱贫政策,董源坑村全村人整体搬迁到距离老村15公里外的平原上,户户住进了新房。“到了山下,环境好了,生活也便利了。”赖子平拿出手机,用指尖一张张滑动照片,给我们看新村的样貌。
搞王牌旅游项目
“到了!到了!”赖子平的脚步明显加快,我们一时落在后头。眼前是一座玻璃桥,悬于山峰之间,长368米的桥身将两岸相连。桥到下面竹林的垂直落差有500米,相当于160多层楼高。
入口处,一位50来岁的男子正领着几位朋友上桥。“咦,潘总!你也来啦。难得难得。”赖子平笑盈盈地和他打招呼。男子叫潘国平,武义宣平人,是千丈岩的投资人。潘国平早年做竹制品生意,原本用的毛竹材料都从福建、江西等地采购,物流成本高。2010年,得知董源坑村大部分竹林处于半荒芜状态,他决定承包下来,一来可节约原材料成本,二来打造竹海观光景区。
“毛竹有人管,每年还有钱拿,这对村民和村集体,都是件大好事。”赖子平接过话茬,当年身为村干部的他第一个在合同上签字,并一户一户帮着去做工作。
说话间,工作人员递来鞋套。刚迈上桥,就听到前方传来的阵阵尖叫声,我们顿时后悔了,想往回撤。“高空玻璃桥是我们的王牌项目。如果没体验过,就等于没到过千丈岩。”潘国平一脸得意,这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宝贝。2014年,县里开始搞全域化旅游。他也意识到,纯观光景区已满足不了游客们的需求,未来体验型旅游会是大趋势。“虽然来看竹海的游客挺多,但山上连个喝茶的地方都没。留不住人,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效益。”
于是,他又租下董源坑村2400多亩荒地,投资5000多万元,一年之间造出了滑雪场、玻璃桥、玻璃栈道、高空滑索等项目。当时,浙中地区还没有这类景点,千丈岩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地,旅游年收入从此前的一年100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
“不要怕,跟着我们走。”潘国平在前方开路,赖子平殿后。我们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透过玻璃,只见脚下是万丈峡谷,我们立马闭上眼睛,不敢动弹。“不要往下看,朝前面和四周看,就不会怕了。”潘国平鼓励道。我们咽了咽口水,提心吊胆地继续往前走,耳畔是呼啸而过的山风。
村民又回来“上班”
“嘟嘟嘟……”迎面驶来一辆景区观光车,驾驶员赖林波跳下车朝我们招呼,“上车,咱们去滑草场!”赖林波也是土生土长的董源坑村人,自从山上开发成景区,他就跟赖子平一样回来应聘,一干就是6年。 走进滑草场,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只见3条彩色滑道从约100米高度的山顶直挂下来,像3条飘带,起伏有致。
“这里以前是荒山荒地,现在这么一捯饬,真洋气!”赖子平指着右边坡度稍缓和些的山坡说,到冬天,这儿就是滑雪场。高山上气温与城里相差10℃,造雪机一开,仿佛滑行在北国冰天雪地之中。
50多岁的陈高升正在收拾游客坐过的滑床,列队扣到索道上,开关一启动,滑床自动到了山顶。对这份工作,陈高升甚是喜欢。搬迁下山后,大多数村民们仍以种田为生,一年五六千元收入。“在滑草场工作轻松,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陈高升说。
千丈岩开发旅游后,董源坑村还有数十人像赖子平一样,又回到生养他们的这方水土工作。有的当保安、有的做售票员,还有的在农场、餐厅当工作人员。“以前因为山里穷我们才搬走的,现在它成了香饽饽,我们又回来靠它‘吃饭’了!”赖子平说,大家不仅每月有工资拿,家里抛荒的山地、竹园租给旅游公司,每年还有3000多元分红。与开发景区前相比,村民的收入足足翻了7倍。
“我们老村的房子也被旅游公司收去了,准备整体打造高端民宿,以后会越来越好的!”说到这里,我们看到了赖子平眼里的期盼。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