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奇努克”号轮船迎着朝阳缓缓靠上宁波舟山港大浦口集装箱码头。(资料照片)拍友 姚峰 齐妤晔 郑乔焕 摄
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陈佳莹 夏丹)知之深,爱之切。习近平总书记对之江大地充满深情,不只是因为他曾经在这里工作过1600多个日日夜夜,更因为这是一片改革的热土。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他带着对浙江大地的深情厚谊,带着对浙江人民的牵挂,回到了他曾经工作过5年的地方。
在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两年多来,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站在新起点上,浙江正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力争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发展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
浙江担当
――承担改革试点,融入国家战略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的首站便是舟山。那天,他一下飞机就来到舟山城市展示馆,了解舟山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在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他走上眺望平台,俯瞰已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储油设施;在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他考察30万吨船坞作业码头……
“习近平总书记对舟山的情况非常熟悉,许多事关舟山未来的决策、战略都是他当年亲自拍板、布局的。”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舟山考察的情景,舟山的同志纷纷表示,最难忘的莫过于他对舟山的那份特殊的惦念和关怀。
习近平当年在浙江工作期间,曾14次来舟山考察指导工作。对舟山的工作,他曾经指示,“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舟山放在国际上、放在全中国、放在浙江省这样的位置上去考虑。越这么考虑,舟山的地位越不可限量”。
近年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浙江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先后在舟山落地,而在这一系列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的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支点――一体化后以全新面目亮相的宁波舟山港。
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为主导,浙江整合海港资源、加速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早在10多年前便已“锚定”。2005年12月20日,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习近平亲往揭牌。时任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令红至今仍清晰记得习近平在揭牌仪式上的铿锵话语:“港口兴,则城市兴;港口兴,则经济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宁波港和舟山港资源,实现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是面向未来的必然趋势!”
遵照习近平的嘱托,浙江推进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设立省海港委,组建省海港集团和宁波舟山港集团;2015年9月宁波舟山港实现实质性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宁波、舟山相关港区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问题,让宁波的港口管理经验、资金、货源等优势向舟山覆盖,同时使舟山的深水岸线、水水中转等港口资源优势在更大范围得以充分发挥。
习近平当年在浙江播下的这颗蓝色种子,已成长为全球第一的海港,化成浙江海洋经济国家战略谋划的核心。2016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156万标准箱,去年位列全球第四。
弄潮儿向涛头立。浙江近年来承担了几十项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任务。以“国字头”战略为支点,浙江大力促进金融体制、商事登记、投资审批、贸易通关、“多规合一”等各项改革开花结果,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在2016年2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开化县委书记项瑞良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开化县“多规合一”试点推进落实情况。2014年8月,开化县列入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今年,开化县发布了全国首个获批的县级空间规划,该县“多规合一”试点从探索阶段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改革试点,敢为人先。国家战略,全面融入。近年来,浙江抢抓改革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大大拓展了浙江经济的发展空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予以肯定。
2014年9月26日,在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即将首发马德里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说,“当前,中欧货运班列发展势头良好,‘义新欧’铁路计划从浙江义乌出发,抵达终点马德里,中方欢迎西方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共同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如今,这条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一带一路’建设早期成果”的班列已有9条线路,从原来的“有流即开、无流即停”,发展到每周3列至4列常态化开行。
今天的浙江,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承担了国家级试点任务。近年来,中央先后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杭州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宁波开展保险创新改革试点、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并扩大民营银行试点,在义乌进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在嘉善开展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在湖州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台州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丽水开展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此外,浙江还是全国唯一的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获批全国首个信息经济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浙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拿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智慧,大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改革在各领域全面深化。今年1月22日,浙江成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三个试点之一,截至6月底,省、市、县三级监委已全部组建完毕;也在今年,全国第一家集中审理涉网案件的试点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完成起诉、立案、举证、开庭、裁判、执行全流程在线化……
一大批改革试点在之江大地荡起涟漪、佳音频传,成为新时期浙江改革发展的瞩目亮点。
浙江魄力
――“最多跑一次”激发社会活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在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短短一句话,却有千钧之力。10多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说过,“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改革,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激发千百万人创造力的体制机制”。
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如同一声春雷,正在之江大地激荡起澎湃动力。
“最多跑一次”,是指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能一次办结甚至“零上门”。2016年12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今年省政府重点工作;2月,《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出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一季度,全省各地各部门第一、第二批“最多跑一次”事项全面公布;5月和6月,我省先后出台《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的第1部分《总则》和第2部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7月1日起,我省率先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从一句口号到落地生根,至今已完成基础的制度性建设,并已在市场准入、便民服务、项目投资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布全省施工图综合审查机构名录,印发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改革指导意见,并推进消防设计承诺制改革;不动产交易登记已全程实现“最多跑一次”,地方道路、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交通违法处理已实现“一窗”办理……
据统计,目前,省级已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889项(含中直单位在浙机构的285项),设区市本级平均845项,县(市、区)平均732项,都达到同级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事项的80%以上。根据2016年办件量测算,省、市、县三级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办件量已占全部办件量的80%以上。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供给,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浙江继续创造和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
强改革,深刺激。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加法”。来自浙江省工商局的资料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全省新设市场主体64.1万户。截至今年8月底,浙江全省在册市场主体506.4万户,其中企业160.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5.9%。
省委书记车俊说,当前,要把“最多跑一次”这项改革的金字招牌亮出来,当作“牛鼻子”盯着抓、反复抓,并以此牵引带动各领域改革的全面深化,努力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发展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
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改革越是深入,就越面临复杂的难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我省正谋划实施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举措,以改革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以改革加强社会治理,以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以改革惠及更多群众。
浙江实践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企国企并进
“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201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上面这番话。他在讲话中还用了“亲”“清”二字来描述新型政商关系。
“那天我们都很期待,但是事先也不知道习总书记会说什么。当他讲到非公经济时,大家都很激动。事后细想,其实他的这番讲话澄清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让我们民营企业家心里非常温暖。”回忆起当时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的场景,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这样告诉记者他当时的心情。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家的支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一直如此,一以贯之。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过五年,那时他对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就非常关心,到今天依旧是这样。”
2006年,习近平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他还指出,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浙江的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宏观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动力源泉。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浙江不遗余力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也是领风气之先。
近几年来,浙江扶持民企新政不断。2016年6月,浙江出台进一步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全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1月,浙江出台《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以“亲”“清”为坐标,明确各级党政干部和企业的交往原则,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浙江民企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之一,从2015年4月组建至今,已完成自有资金投资2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20亿元。发起人之一、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未来几年,浙民投将把注册资本增加到300亿元,“还能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今年上半年,浙江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8%,其中投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同比增长28.9%。
民营经济活跃和国企改革发展相得益彰。世界500强浙江物产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整体上市、打响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第一枪”。顺应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年2月9日,我省成立第一家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提高到100亿元,这是构建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平台、推进国资管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的重要一步。
浙江国有、民营经济近年来不断跃上新台阶。2016年,浙江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企业以全国第17位的总资产,实现了全国第9位的营业收入、第4位的利润;2016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65%的GDP、54%的税收、76%的出口,吸纳就业3017万人,解决了80.2%的社会就业,为富民强省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如今年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所强调的,“坚定不移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更好氛围,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浙江的实践正不断走向丰富和完善。
浙江创新
――用好“两只手”深化市场取向改革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舟山定海工业园区的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一艘1004TEU集装箱船首制船上,工人们正在忙碌着。这是公司今年为国外订单建造的8艘同型批量船中的第一艘,预计在今年底交付。
两年多前的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考察了30万吨船坞作业码头,在码头坞门察看了正在建造的25万吨级矿砂船和正在修理的大型货轮。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来了,工人们纷纷拥上前来问好,习近平总书记迎上去同他们一一握手。
2008年以来,世界船舶制造业历经长期低迷,船舶产能过剩。“长宏国际也面临不少困难,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长宏国际产业园副总裁黄亚锋说,“习总书记说‘一个企业只要找准市场,把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要素配置好,把各类人才使用好,就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建立自己的优势。’”
两年多来,长宏国际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海洋工程制造、船舶修造、船舶拆解、二手船交易、金属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全产业链,探索发展新路。
一家企业必须在市场搏击中充分配置好要素、找准定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政府抓工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更要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更应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近年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在浙江从点到面、不断深化。
2013年11月1日,海宁全面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与之配套的企业评价体系将海宁企业划分成ABC三类,精准实施差别化要素配置,引导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向效益最大化目标流动。
以这把“尺子”为衡量标准,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企业转向高大上。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世纪90年代从海宁起步,2002年将总部搬到上海,在海宁只留下了20亩的生产基地,2013年通过要素配置改革的企业评价体系,成为海宁重点扶持的企业,2015年安正又重新把企业总部搬回了海宁。连续两年在企业评价体系里被评为C类的浙江显昱纤维织染制衣有限公司,则寻求合作转型。2014年,浙江多元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显昱的并购重组,使得企业焕发了生机。
在海宁启动的这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只是浙江新一轮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中的浓墨重彩一笔。在海宁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10月,浙江出台《关于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全省各县(市、区)编制完成并获批实施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建立了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企业分类指导、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等制度。
如今,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浙江全面开花。到2016年,全省11个设区市和89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亩均效益”企业综合评价,除电厂、燃气、给排水、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社会公益性以及部分因“小升规”、新上项目建设期等处于过渡期企业外,全部3797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评尽评”。根据评价结果,各地依法依规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和配置政策,2016年累计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8.9亿元,分别征收差别化电价、差别化排污费、差别化水价1.3亿元、1.3亿元、1200多万元。
“亩均论英雄”有力促进单位资源要素产出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加快发展,倒逼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和低效企业转型转产。据统计,2016年度,浙江全省“亩均论英雄”绩效明显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亩均税收(国地税主要税种实际入库数)16.9万元/亩,同比增长17.5%;亩均增加值99.1万元/亩,同比增长9.4%;单位能耗增加值1.4万元/吨标煤,同比增长10.7%;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46%,同比增长5.7%。
浙江还同步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推行阶梯价格制度,全省30个通气城市均已建立居民阶梯气价制度,97%的市、县已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土地要素供给机制的创新探索也取得新进展。全省已经建立以存量低效用地开发换取增量建设用地指标的新机制。2016年,全省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10.06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2.77万亩。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得浙江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优质配、合法配、高效配”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切实推动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放眼未来,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改革必将汇聚起磅礴力量,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来源: 浙江在线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方志隆